鷓鴣天 · 石壁虛雲積漸高

石壁虛雲積漸高,溪聲遶屋幾周遭。自從一雨花零落,卻愛微風草動搖。 呼玉友,薦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認是翁來卻過橋。
拼音

譯文

石壁上浮雲繚繞煙氣逐漸昇高。溪水的聲音回旋在屋舍周圍。自從下了一場雨後山花變得凌亂不堪,但我仍然喜愛草在微風中擺動的樣子。 邀請我喝美酒,敬獻野菜。山野的老人熱情邀請我。拄著拐杖忽然避開行人遠離,認出我後卻匆忙過橋迎接。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翦朝霞》、《驪歌一疊》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或説調名取自唐·鄭嵎「春遊鷄鹿塞,家在鷓鴣天」詩句。然唐、五代詞中無此調。調始見於宋代宋祁之作。 溪聲遶屋:宋·蘇軾《寄呉德仁兼簡陳季常》詩:「門前罷亞十頃田,淸溪遶屋花連天」。 零落:四卷本丙集作「零亂」。 玉友: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近時以黃柑醒酒,號『洞庭春色』,以糯米藥麯作白醪,號『玉友』,皆奇絶者。」 薦溪毛:《左傳·隱公三年》:「苟有明信,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

這首詞寫詞人有關村居的生活,具體是寫作者應邀到山村老人家裏去作客的情形。上闋寫景摹物,著重在兩點,一點是山村老人家所在居舍的環境描寫。屋後的背景是刀劈斧砍的石壁挺立在那裏,其上暗雲繚繞,煙氣正昇騰而上;而屋舍的周圍,則是訇訇作響的溪水,屈曲纏繞,然後奔嚮遠處,又頗見遒勁的地理位勢。好一處有風物有情調的獨到之地!當然,這一描寫,還暗示了剛剛雨後的一些特徵,與後面的詞句悄悄關涉著。 另外一點是寫屋前之景,風吹山草的風姿。風不大,是微風,所以山草搖動,也是輕輕地搖晃,展現了一種風度,一種風情。雖然眼前經雨,使得山花零亂不堪,讓人感到惋惜;但有風度的山草,則於無形中彌補了不足,所以山間生活大抵是快意的。詞人這裏用了一箇「愛」字,足見得出他的很深的用情了。需要説明的是,若從美學角度看,則這四句,壯美與柔情兼而有之,自然的動靜與人的心情相而生之。還須説明的是,上闋的「愛」字與下闋的「苦」字,是遙相呼應的。 顯然,這裏的寫景,不是爲寫景而寫景,而是大有文章的。能够讓詞人沉浸其中,可見出此地風光的殊絶;更爲重要的,這一野處,至少暫時是可以消解詞人心中長期積壓存在的種種無奈的惆悵的。所以詞人一往情深,愈亦顯得漫不經心,端著酒杯而「王顧左右」了。當然,這山村的野老是不了解的。他急了,酒不好嗎,菜不入味嗎?但至少,待客的禮數是不能少的,所以他要頻頻相勸。於是一幕輕戲劇的場景出現了。 下闋是寫山村老人的殷勤接待和招待。爲了招待好詞人,他顯然是精心準備好了酒菜。客人自然是很重要的一位,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老人在家等了好長的一段時間,但客人怎麽還不來呢?所以他有些焦急了。我們是知道的,爲什麽「客人」遲到了。是的,是這一場山雨,是山雨製造了眼前的現場,於是招待的殷勤便顯得更淳樸、眞摯了。再看老人,披蓑戴笠,拄著藜杖,顫顫巍巍地迎到路上了。山路很濕滑,走起來很費氣力,視綫又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結果認錯了幾個行人,可能讓他非常懊惱吧。但非常奇怪的是,詞人不寫老人的「披蓑戴笠」、「顫顫巍巍」的情形,詞中衹有「杖藜忽避行人去」這一筆,爲什麽?「杖藜」有特點嗎?手裏拄著藜杖,自然有山野的特點,但不是重要的。而是見得他年紀很大了,行動應當是非常遲緩的,這應當是給詞人畱下深刻印象的因素之一。其實這藜杖給詞人畱下深刻印象的,是與老人「遲緩」的身份特徵相反的行爲——「忽避」。「忽避」就是快速地避開,與今天的「閃避」是一樣的意思。錯認人了,一看,不是的,赶緊避開,一方面避免引起別人的誤會,另一方面心中其實更急切了。——但這一矛盾的行爲,在這山雨中,又顯得有幾份滑稽和幽默的成分。如此説來,這一句實在是非常微妙的的心理揭示了。 等到老人認定了前面來的确實是詞人的時候,於是他赶快跨過小橋來迎接。一箇「認」字,又將急切等待的老人的細心分辨的情態,刻畫得非常逼眞。從閃避到赶緊過橋迎接,把老人的眞摯友誼、熱情歡迎表達得很生動曲折,充滿了風趣。 當然,見了面之後的歡欣與快樂自是不待言,然後是客人引進門之後的酒席上的招待與招呼。詞中「呼玉友,薦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已經寫出來了。一般的讀者對於這裏可能輕輕地忽了過去,但若定一定,想想爲什麽是「苦相邀」呢?這一方面見出是老人久久等不見客人的到來,以及路上幾次誤人的焦急之後的心情徹底釋放的表現,但另一方面,不也是因爲不解詞人何以「漫不經心」而極力地想表現一下他的待客的眞誠與熱情嗎?如此一來,小詞又生出了一股波瀾。豈知詞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這首小詞,雖然短小,卻屢屢見出波瀾,生出幽默和生活的情趣,這應當都得力於詞人的巧妙的用詞構思。最顯著的一點,是運用了倒裝也叫倒置的手法。將詞人到山野老人那裏作客的情形,非常簡潔而又鮮明地,由眼前往身後按照時間推移,分置到賞景、勸酒和迎接這三箇不同的場景之中,幷將讀者的視綫牽到很遠很遠的地方。讀這首詞,可以促人不斷地發問,此山中野老是誰,緣何與詞人有如此深厚眞摯的情誼,與老人一段的故事是另一段的「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的演繹嗎?……於是讀詞的妙處,在這樣的結構裏,顯得非常地自由自在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玉友:酒名。
  • 溪毛:溪邊的野菜。

翻譯

那石壁之上的雲氣漸漸堆積變高。溪水的聲音環繞着屋子轉了好幾圈。自從一場雨讓花兒零亂飄落,卻喜愛那微風讓小草輕輕搖動。呼喚着美酒,推薦着溪邊的野菜。殷勤的鄉野老人苦苦相邀。柱着藜杖忽然避開行人離去,以爲是那老人來了卻又過了橋。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清新自然的鄉村生活畫面。上闋以寫景爲主,通過描寫石壁、雲、溪聲、雨花、微風、草等景物,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富有生機的氛圍。下闋則主要寫人與事,表現了鄉野老人的熱情好客,以及詞人在鄉村中的愉悅之情和自在的心境。全詞用詞生動,語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生動地展現了鄉村生活的美好。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