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廓之你在這初秋微涼的天氣、穿着白色苧麻織成的新衣、離開我去參加科舉考試。我彷彿看到了你以後參加考試的情景,你將與其他考生們一道在考場裏專心致志地書寫,猶如春蠶啃食桑葉,迴廊裏沙沙有聲。鄉試放榜時飄拂的桂花香已經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宮折桂;不僅如此,連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時像魚躍龍門一樣考試得中的會試也已經爲你準備好了。現在你攜帶着書和劍走向應試的遼遠廣闊之路,就像鯤鵬從北海展翅翱遊到南海,又像鳳凰飛向東昇的太陽。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雲直上,那時你可以輕鬆愉悅地閒看世間的舉子還在爲功名奔忙。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等。雙調五十五字,前後闋各三平韻,一韻到底。上闋第三四句、下闋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對仗。
「送廓之秋試」:廣信書院本作「送范先之秋試」,兹從四卷本乙集。
廓之:即稼軒門人范開,爲范祖禹後裔。淳熙九年從學稼軒,十五年編刊《稼軒詞》甲集,幷爲之序。其他事歷不詳。廣信書院本「廓之」均作「先之」,蓋避宋寧宗趙擴名諱而改者。
秋試:科舉時代秋季舉行的考試,是對科舉制度中鄕試的借代性叫法,考試時間在農曆秋季八月,即鄕試,也叫秋闈;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考中者稱舉人。在鄕試的次年春天,鄕試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禮部貢院參加會試。
白苧(zhù)新袍:白苧是用白色苧麻織成的布。北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梅聖俞在禮部貢院考校時和歐公《春雪詩》云:『有夢皆蝴蝶,逢袍只苧麻。』」宋代舉子均著苧麻袍。白苧,四卷本作「白紵」。新袍,廣信書院本作「千袍」,玆從四卷本。
嫩涼:微涼、初涼。
「春蠶食葉響迴廊」句:典出歐陽修詩:「無譁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原意指行軍時禁止士兵喧譁讓他們含着竹片,這裏指考場一片寂靜衹聽見筆與紙摩擦的沙沙響聲。
「禹門已準桃花浪」句:,龍門即禹治洪水時所鑿。《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桃花浪起,江海魚集龍門下,躍而上之,躍過者化龍,否則點額暴腮。」古時以「魚躍龍門」喻指考試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闈(即會試)。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十一卷·趙伯升茶肆遇仁宗》:「來年三月桃花浪,奪取羅袍轉故鄕。」清·李漁《慎鸞交·悲控》:「虧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龍門的個個顛狂。」
「月殿先收桂子香」句:比喻登科做官。宋制,各州郡漕試解試均於八月舉行,正桂子飄香時。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世以登科爲折桂。」
鵬北海:典出《莊子·卷一·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注:「北冥,一作『北溟』,北海也(泛指北方的大海)。」
鳳朝(cháo)陽:典出《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兮,於彼高岡;梧桐生兮,于彼朝陽。」朝陽,指山的東面。
又攜書劍:書和劍。唐·溫庭筠《過陳琳墓》詩:「莫過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青雲去:四卷本作「青雲上」。《史記·卷七十九·〈范睢蔡澤列傳·范睢傳〉》:「(須)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後以「青雲直上」比喻人仕途順遂,升遷很快,亦即官運亨通,迅速升到高位。
舉子:科舉考試的應試人。
序
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稼軒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所作的一首送別詞。此詞主要寫作者對范開參加科舉應試的熱情鼓勵和美好祝願。全詞采用虛實相生的手法,用典廣泛且合理,在運用意象和創設意境上充分體現了豪放詞的特點。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首句「白苧新袍入嫩涼」中的「嫩」字很有意蘊,詞人將天氣的涼爽感受着一「嫩」字來表現,可謂出語驚人。這種「陌生化」的表達,將秋天天氣微涼、清爽和清新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次句「春蠶食葉響迴廊」就是在首句所點明的環境基礎上寫范廓之(也可以說是考生們)穿着白色苧麻做的新衣服在微涼的天氣裏端坐在考場中,奮筆疾書而發出瞭如春蠶嚼桑葉般的沙沙聲的情景。這樣寫,突出了「秋試」之「秋」的季節特點,在秋高氣爽的季節,參加應試的舉子們奮筆疾書、緊張忙碌的情狀通過「春蠶食葉」的比喻表現出來。
此詞突出的表現手法是虛實相生。上闋點明時令和環境。「白苧新袍入嫩涼」是實寫送別的季節——初秋、天氣環境——微涼、被送者的衣着——白苧新袍;「春蠶食葉響迴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虛寫,想象仲秋時節范廓之參加秋試的情景、此次秋試的結果以及下一年參加春闈的結果,虛實結合。下闋,「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實寫廓之攜書劍登程的情景,實中有虛,以虛喻實,喻體「鵬北海,鳳朝陽」意境豪邁雄壯,充滿對廓之的鼓勵;「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完全是虛寫,想象廓之連中兩試後輕鬆愉快的心情,表達了對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詞在意象運用與意境創設上體現了辛詞的豪放特點。大鵬、丹鳳,意象豪邁;北海、朝陽、路茫茫,意境開闊;攜書佩劍,既文又武,顯示出既儒雅又剛健的氣概。
此詞用典也很突出,「春蠶食葉」「禹門」「桃花浪「「桂子香」「鵬北海」「鳳朝陽」「青雲」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六:「鮑氏安國、安行、安世兄弟,三科連中,故程文昌伯禹贈之詩,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宮折桂」,「折桂」一詞源於《晉書·郤詵傳》「累近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自以爲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爲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此後即將朝廷科舉中選拔人才稱爲「折桂」。借喻高中狀元。詞人借用這兩個典故,含蓄地表達對范廓之參加「秋試」的美好祝願,祝願他金榜題名。
這雖是一首送別詞,但因爲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別詩般抒寫離情別緒,而側重於對應考者熱情的鼓勵和美好的祝願,合情合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白苧(zhù):白色的苧麻。
- 禹門:即龍門,相傳龍門爲大禹所鑿。
繙譯
穿著白色苧麻新做的袍子,在略帶寒意的初鞦時節,像春蠶吞食桑葉般,在曲折的廻廊裡發出沙沙聲響。如今你已經越過龍門,就像桃花盛開、海浪湧起般,一定會高中,月宮也會先傳來你折桂的香氣。你像大鵬展翅翺翔於北海,又像鳳凰飛於朝陽之上,又帶著書和劍踏上了茫茫前路。明年的今天你將青雲直上,卻會笑著看這世間的擧子們還在忙碌應考。
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爲送學生範廓之蓡加科考而作。開篇通過“白苧新袍入嫩涼”點明送別的時節和背景,營造出清新又稍帶涼意的氛圍。“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用誇張和美好的想象預祝對方科考成功,寓意深刻。“鵬北海,鳳朝陽”形容範廓之志曏高遠、前程似錦,“又攜書劍路茫茫”則躰現了即將踏上征途的豪邁與自信。結尾“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擧子忙”,躰現出對範廓之的美好期待和祝福。整首詞感情真摯,鼓勵與期望之情躍然紙上,積極豪邁又充滿溫情。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水調歌頭 · 嚴子文同傅安道和前韻,因再和謝之 》 —— [ 宋 ] 辛棄疾
- 《 贺新郎 吉席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醉吟 》 —— [ 宋 ] 辛棄疾
- 《 瑞鷓鴣 · 京口有懷山中故人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和馬叔度遊月波樓 》 —— [ 宋 ] 辛棄疾
- 《 賀新郎 · 用韻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巖,余謂當築陂於其前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指點齋尊特地開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侍浮梁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