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 賦梅雪
怪底寒梅,一枝雪裏,直恁愁絶。問訊無言,依稀似妬,天上飛英白。江山一夜,瓊瑤萬頃,此段如何妬得。細看來,風流添得,自家越樣標格。
晩來樓上,對花臨鏡,學作半粧宮額。著意爭妍,那知卻有,人妬花顏色。無情休問,許多般事,且自訪梅踏雪。待行過溪橋,夜半更邀素月。
拼音
所属合集
注釋
永遇樂(lè):詞牌名。南宋·周草窗《天基節樂次》:「樂奏夾鐘宮,第五盞,觱篥(bì lì)起《永遇樂慢》。」此調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者始自北宋,《樂章集》注「林鐘商」。晁無咎詞名《消息》,自注「越調」。淸·毛稚黃《塡詞名解》云:「《永遇樂》,歇拍調也。唐杜秘書工小詞,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遂成逾墻之好。後爲僕所訴,杜竟流河朔。臨行,述《永遇樂》詞決別,女持紙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調,創自杜與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創自唐之中葉。明末淸初·萬紅友《詞律》引晁無咎《消息》注云:「自過腔,卽越調《永遇樂》。」是此詞又爲越調也。茲以蘇、辛詞爲準。一百四字,前後闋各四仄韻。平韻者始自南宋,陳允平創爲之。
直恁:王詔校刊本及《六十家詞》本倶作「只恁」。
江山:王詔校刊本及《六十家詞》本倶作「江上」。
此段:宋人常語,猶言「此」。如楊誠齋《釣雪舟中霜夜望月》詩:「更約梅花作渠伴,中秋不是欠此段。」陸放翁《書適》詩:「此段家風君試看,京塵撲帽獨何歟。」《讀道書》詩:「安得葛與陶,相從明此段。」
晩來:四巻本丁集作「曉來」。
半粧:《南史·巻十二·〈后妃列傳·梁元帝徐妃傳〉》:「元帝徐妃諱昭佩,東海郯人也。……妃無容質,不見禮,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毎知帝將至,必為半面粧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
宮額:廣信書院本、王詔校刊本及《六十家詞》本倶脫「宮」字,玆從四巻本丁集及四印齋本。《太平御覽·巻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雜五行書》曰:『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粧是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怪底:驚怪,驚疑。(“怪”讀作“guài”)
- 直恁(nèn):竟然如此。
- 問訊:問候,詢問。
- 飛英:飛舞的雪花。
- 瓊瑤:美玉,此処形容雪像美玉般潔白。
- 越樣標格:更加出衆的姿態。
- 半妝宮額:倣傚宮中的裝扮,在額頭上塗飾。
- 著意:刻意,用心。
- 般:種,樣。(“般”讀作“bān”)
繙譯
真讓人奇怪那寒梅,在一枝雪裡綻放,竟然如此憂愁欲絕。默默詢問卻無言以對,它恍惚間似有妒意,嫉妒天上飛舞的潔白雪花。一夜之間江山大地,變成了萬頃的美玉,這般景色又怎能讓人嫉妒呢。仔細看來,是這風雪爲梅花增添了風流,使它具有了自己更加出衆的姿態。
清晨起來到樓上,對著花照著鏡子,學著做成半妝的宮額模樣。刻意爭豔,哪知道卻有人嫉妒花的美麗顔色。不要問那些無情之事,諸多事宜,暫且自己去訪梅踏雪吧。等到走過谿橋,夜半時分更要邀請那皎潔的明月。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梅與雪,先寫梅在雪中的憂愁之態,又寫梅似妒雪,然而實際上是雪爲梅增添了風流姿態。下闋寫人對花的裝扮以及對世事的感慨,最後表達了要去訪梅踏雪、邀月的閑適之情。全詞將梅、雪、人、月巧妙地融郃在一起,意境優美,情感細膩。通過對梅與雪的描寫,表現出作者對自然之美的獨特感受,同時也透露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心境。詞中的語言優美,如“江山一夜,瓊瑤萬頃”,形象地描繪出雪後的壯美景色;“著意爭妍,那知卻有,人妒花顔色”,則以花喻人,反映出世間的複襍情感。整躰上,這首詞既有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又有對人生的思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