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 敗棋,罰賦梅雨

漠漠輕陰撥不開,江南細雨熟黃梅。有情無意東邊日,已怒重驚忽地雷。 雲柱礎,水樓臺,羅衣費盡博山灰。當時一識和羹味,便道爲霖消息來。
拼音 朗读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翦朝霞》、《驪歌一疊》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或説調名取自唐·鄭嵎「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詩句。然唐、五代詞中無此調。調始見於宋代宋祁之作。 「敗棋,罰賦梅雨」:四卷本乙集作「敗棋,賦梅雨」。 輕陰:汲古閣影抄四卷本原作「輕陰」,後用粉塗去「陰」字,未補。 「漠漠輕陰撥不開」句:唐·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詩:「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宋·蘇軾《有美堂暴雨》詩:「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 「江南細雨熟黃梅」句:唐·杜甫《梅雨》詩:「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宋·蘇軾《贈嶺山梅》詩:「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有情無意東邊日」句:唐·劉禹錫《竹枝詞》詩:「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 雲柱礎:北宋·陸佃《埤雅·卷十三·梅》詩:「江湘二浙四五月之間,梅欲黃落,則水潤土溽《说文》:『溽,湿暑也。』,柱礎皆汗,鬱蒸成雨,其霏如霧,謂之『梅雨』。沾衣服皆敗黦《說文》:『本作?。黑有文也。』《廣韻》:『黃黑色也。』『黑也。』『色壞也。』《集韻》:『色變也。』,故自江以南,三月雨謂之『迎梅』,五月雨謂之『送梅』,轉淮而北則否。」 博山灰:宋·呂大臨《考古圖·卷十》:「香爐象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衣潤費爐煙。」 和羹:切梅字;《尙書·商書·説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爲霖:切雨字。《尙書·商書·説命上》:「(傅)説築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諸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臺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命汝做霖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漠漠:形容雲煙密佈、廣漠無際的樣子。
  • 輕陰:微微的陰天。
  • 熟黃梅:使黃梅成熟,正是梅雨時節的景象。
  • 東邊日:化用劉禹錫《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這裏指天氣的變幻。
  • 雲柱礎:柱礎,即柱子下面的石墩。古人認爲雲氣在柱礎上凝聚,是將要下雨的徵兆 。
  • 水樓臺:樓臺被雨水籠罩。
  • 羅衣:絲綢衣物。
  • 博山灰:博山爐燒盡的灰燼。博山爐,是一種上面雕有重疊山形裝飾的香爐。
  • 和羹味:原指調和羹湯的滋味,這裏用殷高宗任命傅說爲相的典故,傅說輔佐殷高宗治國,被比作鹽梅在羹湯裏一樣重要,「和羹味」暗示宰相肩負着治理國家的重任。
  • 爲霖消息:代指宰相將要施展才能治理國家的消息。用商湯時賢相伊尹「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的典故。

翻譯

陰沉沉的天色,薄薄的陰雲怎麼也驅散不開,江南一帶細雨朦朧,催熟了黃梅。一會兒東邊像是有了晴意,一會兒又突然雷聲震怒。 雲氣在柱礎上集結,雨水籠罩着樓臺,穿着羅衣守在博山爐旁,爐中的香灰已經燃盡。當初明白了治國理政的重大責任,就期待着能爲國爲民,施展才華,帶來祥瑞的消息。

賞析

這首詞以寫梅雨起筆,營造出一種陰沉、氤氳的氛圍,描繪出江南梅雨時節天氣多變的景象,如「有情無意東邊日,已怒重驚忽地雷」生動地展現了天氣的變幻無常。上闋表面是寫自然天氣,實際上也隱隱映射出人生境遇和政治局勢的變幻莫測。

下闋進一步深化內涵,「雲柱礎,水樓臺」繼續渲染陰沉潮溼的環境,而「羅衣費盡博山灰」則增添了一絲幽微的愁緒和寂寥之感。最後兩句「當時一識和羹味,便道爲霖消息來」筆鋒一轉,從眼前的梅雨之景聯想到實現政治抱負、爲國效力,表達出詞人對理想和成功的渴望,即使身處不如意之境,依然存有擔當大任的期待,體現辛棄疾壯志未酬仍心繫家國的情懷,全詞情景交融,借景抒懷,寄託深遠。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