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 席上和人韻送李子永提幹

旋製離歌唱未成,《陽關》先畫出,柳邊亭。中年懷抱管絃聲。難忘處,風月此時情。 夜雨共誰聽?儘教清夢去,兩三程。商量詩價重連城。相如老,漢殿舊知名。
拼音

譯文

我剛剛爲你譜製好了送行的離曲,還未來得及唱,你卻急急要走了。在陽關附近的柳樹旁邊,早已看見送客的亭子。中年的我,心胸裏就積蓄不少的陶寫的歌曲,現在就用管絃彈奏給你聽。我們就要分別了,最難叫人忘懷的是:在這箇清風明月的時刻,和你分別的情景。 你走了,我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實在寂寞;深夜,雨聲淅瀝,有誰來和我共同聽這凄楚的雨聲呢?在這箇清夜裏,衹好讓夢中的我送你兩三程吧!價値重似連城。你和司馬相如老先生一樣,早就爲當今皇帝所重視了。

注釋

席上和人韻送李子永提幹:四卷本甲集作「席上和人韻送李子永」。 李子永:宋·黃昇《花菴詞選·續集·巻五·李子永》:「李子永名泳。」《花菴詞選·續集·巻五·李子大》「李子大名洪,家世同登桂籍,躋膴仕,號淮甸儒族。子大其弟漳、泳、洤、淛,皆以文鳴,有《李氏花萼詞》五巻,其姪直倫為之序。廬陵人。」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歌詞類》:「廬陵李氏兄弟五人:洪 子大、漳 子清、泳 子永、洤 子召、淛 子秀,皆有官閥。」清·曾燠《江西詩徵·卷十六》:「泳字子永,號蘭澤,廬陵人。淳熙中當爲溧水令,又爲坑冶司幹官。與兄洪 子大、漳 子清、弟淛 子秀、洤 子召著《李氏華尊集》。」按:上引各書均謂李氏兄弟爲廬陵人,但《花菴詞選》則又謂李子大家世號淮甸儒族,殊爲牴牾。查南宋·樓鑰《攻媿集·卷五十二·檗菴居士文集序》云:「江都李氏,名族也。余生晩,猶及識將作監端民平叔及其子泳,皆有聲詩也。」是子永實揚州人也。又查宋·李洪《芸菴類藁》:「陳貴謙原序一篇,稱洪爲李正民(方叔)之子。」而李正民即《己酉航海記》及《大隱集》之作者,亦揚州人也。蓋端民、正民皆李定之孫。南宋·王明清《揮塵前錄·卷四》:「李定,字資深,元豐御史中丞。其孫方叔 正民兄弟皆顯名一時,揚州人。」各書均不載其遷徙里居事,知《花萼集》中李氏羣從斷不得爲廬陵人。《揚州府志·人物志》又有:「李直養字無害,正民之孫,紹熙元年攝華亭令。」其人與序《花萼集》李直倫必爲兄弟行,則直倫亦不得爲廬陵人。因知《花菴詞選》中之「廬陵」必爲「廣陵」之誤。其後《直齋書錄解題》及《江西詩徵》乃襲其誤而未加深考,世遂誤認諸李爲廬陵人矣。 《陽關》:琴歌《陽關三疊》。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靑靑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入樂府,名《渭城曲》,別名《陽關曲》、《陽關》,爲送別之曲。唐·白居易《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先以六韻寄之》:「最憶《陽關》唱,真珠一串歌。」自注:「沈有謳者,善唱『西出陽關無故人』詞。」唐·李商隱《贈歌妓》詩:「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裏唱《陽關》。」 「《陽關》先畫出,柳邊亭」句:宋·蘇軾《書林次中所得李伯時歸去來陽關二圖後》查愼行補注:「張芸叟(舜民)《畫墁集》云:『京兆安汾叟赴辟臨洮幕府,南舒李伯時自畫《陽闗圖》幷詩以送行。』」查注本幷附李伯時詩云:「畫出離筵已愴神,那堪眞別渭城春。渭城柳色休相惱,西出陽關有故人。」 「中年懷抱管絃聲」句: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楡,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夜雨共誰聽?」句:宋·蘇軾《送劉寺丞赴餘姚》詩:「中和堂後石楠樹,與君對牀聽夜雨。」 商量:估計。 連城:《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藺相如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後因謂和氏璧爲連城璧。 商量詩價重連城:這裏説李子永的詩作質量很高。 「相如老,漢殿舊知名。」句:你的文才和司馬相如老先生一樣,早爲當朝皇帝所知名。《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旣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説。……相如旣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

李子永可能在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離開信州,辛稼軒在送別的筵席上寫了這首詞爲他送行。詞裏體現了作者對友人的眞誠熱情。上闋「離歌未唱」而已出現了「柳邊亭」,不寫自己的依戀難舍,反怨李走的太快。下闋寫知友已去,深夜孤獨,「夜雨共誰聽?」。最後贊揚李子永的詩才「重連城」,文才卻能比「相如老、漢殿舊知名」。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