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 鄭守厚卿席上謝余伯山,用其韻

夢斷京華故倦遊,只今芳草替人愁。《陽關》莫作三疊唱,越女應須爲我留。 看逸韻,自名流,青衫司馬且江州。君家兄弟真堪笑,個個能修五鳳樓。
拼音

注釋

鄭厚卿:始末不詳。唯查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後至稼軒卒前,衡州守之鄭姓者僅有鄭如崈一人,爲繼劉清之之後任者。《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至《永樂大典·卷八六四八》衡字韻引有《宋衡州府圖經志》全文,其郡守題名中有:「鄭如崈,朝散郎,淳熙十五年四月到,紹熙元年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五五》亦載鄭如崈罷職因緣云:「淳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詔知衡州鄭如崈放罷。以本路漕臣奏如崈於總領所合解大軍糧米,輒憑奏檢,固拒不解;於法合行給還民間之錢,輒貪利不顧,橫欲拘沒。故有是命。」「崈」與「厚」義甚相近,知厚卿必即如崈之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春,稼軒有《水調歌頭》《滿江紅》兩闋爲其送行。 余伯山:名禹績,上饒人,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進士。官太府丞。見《上饒縣志·選舉志》。紹熙中曾任江州州學教授。《永樂大典·卷六六九七》江字韻《九江府志·碑碣門》載有《江州重建煙水亭記》,末署「紹熙甲寅孟冬望日,文林郎充江州州學教授余禹績撰。」宋·岳珂《桯史·卷十三·范碑詩跋》:「趙履常(崇憲)所刊四説堂山谷《范滂傳》,余前記之矣。後見跋卷,迺太府丞余伯山(禹績)之六世祖若著倅宜州日,因山谷謫居是邦,慨然爲之經理舍館,……一日攜紙求書,……伯山前輩老成,嘗爲九江校官,余猶及同班行。」 故倦遊:《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傳》:「長卿故倦遊,雖貧,其人材足依也。」南朝宋·裴駰《集解》:「郭璞曰:『厭遊宦也。』」 「《陽關》莫作三疊唱」句:宋·蘇軾《和孔密州五絶·其一·見邸家園留題》詩:「《陽關》三疊君須祕,除卻膠西不解歌。」南宋·王十朋《東坡詩集注》引次公曰:「王維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靑靑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其後人以聲曲歌之,故謂之《陽關曲》。按先生詩話:『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應三疊之説,則叢然無復節奏。余在密州,有文勛長官者,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陽關》,其聲宛轉凄斷,不類向之所聞。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及在黃州,偶讀樂天《對酒》詩云:『相逢且募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以此驗之,若一句再疊,則此句爲第五句,今爲第四聲,則第一句不疊審矣。』」 「越女應須爲我留」句:唐·韓愈《劉生詩》:「遂凌大江極東陬,洪濤舂天禹穴幽。越女一笑三年留,南逾橫嶺入炎州。」 逸韻:唐·李白《與南陵常贊府遊五松山》:「逸韻動海上,高情出人間。」 「靑衫司馬且江州」句: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因送客湓浦,聞長安商女夜彈琵琶,始覺有遷謫意,因作《琵琶行》詩,結句云:「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靑衫濕。」 五鳳樓:古樓名。唐在洛陽建五鳳樓,玄宗曾在其下聚飲,命三百里內縣令、刺史帶聲樂參加。梁太祖朱温即位重建五鳳樓,去地百丈,高入半空,上有五鳳翹翼。《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四·〈卓行傳·元德秀傳〉》:「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玄宗在東都,酺五鳳樓下,命三百里縣令、刺史各以聲樂集。」《舊五代史·卷十四·〈梁書·羅紹威傳〉》「羅紹威,魏州貴鄉人。……(梁太祖)車駕將入洛,奉詔重修五鳳樓、朝元殿,巨木良匠非當時所有,倏(shū)架於地,泝(sù)流西立於舊址之上,張設綈(tí)繡,皆有副焉。」宋·周翰《五鳳樓賦》。後喩文章巨匠爲造五鳳樓手。 「君家兄弟眞堪笑,個個能修五鳳樓。」句:《楊文公談苑·造五鳳樓手》:「韓浦、韓洎(jì),晉公滉(huàng)之後,咸有辭學。浦善聲律,洎爲古文,意常輕浦,語人曰:『吾兄爲文,譬如繩樞草舍,聊庇風雨。予之爲文,是造五鳳樓手。』浦性滑稽,竊聞其言,因有親知亲戚朋友遺蜀牋,浦題作一篇,以其牋貽洎曰:『十樣蠻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溪頭。老兄得此全無用,助爾添修五鳳樓。』」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