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卽席和金華杜仲髙韻,倂壽諸友,惟釂乃佳耳

萬事一杯酒,長嘆復長歌。杜陵有客,剛賦雲外築婆娑。須信功名兒輩,誰識年來心事,古井不生波。種種看余髮,積雪就中多。 二三子,問丹桂,倩素娥。平生螢雪,男兒無奈五車何。看取長安得意,莫恨春風看盡,花柳自蹉跎。今夕且歡笑,明月鏡新磨。
拼音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大曲有《水調歌》,宋·王灼《碧鷄漫志·卷四·〈水調〉》:「按《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卽是水調中製歌也。世以今曲《水調歌》爲煬帝自製,今曲迺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鐘商』也。」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爲之。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杜仲髙:《金華縣志》:「杜旃(Zhān),字仲髙,與兄伯髙、弟叔髙等兄弟五人倶有詩名,時稱『杜氏五髙』。所著有《癖齋小集》。」《光緒蘭谿縣志·卷五·人物》:「杜仲髙,名旃,嘗占湖漕舉首。與吳獵、楊長孺善,從辛棄疾遊。著有《杜詩發微》、《癖齋集》。」按:蘭谿本由金華縣分出,後亦仍屬金華府,故《金華縣志》、《光緒蘭谿縣志》均著録杜氏兄弟。宋·陳亮《龍川文集·卷十九·復杜仲髙書》:「忽永康遞到所惠教,副以髙文麗句,讀之一過,見所謂『半落半開花有恨,一晴一雨春無力』,已令人眼動。及讀到『别纜解時風度緊,離觴盡處花飛急』,然後知晏叔原之『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不得常擅美矣;『雲破月來花弄影』何足以勞歐公之拳拳乎。世無大賢君子爲之主盟,徒使如亮軰得以肆其大嚼左右,至此亦屈矣。雖然不足念也,伯髙之賦,如奔風逸足,而鳴以和鸞。叔髙之詩,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氣,而左右發春姸以輝映於其間,非獨一門之盛,可謂一時之豪矣。」宋·髙翥(Zhù)《菊磵(Jiàn)詩選》有《喜杜仲髙依居淸湖》詩,題下有自注云:「稼軒爲仲髙開山田,仲髙有《辛田記》。」據知稼軒與之交誼蓋甚深。 「杜陵有客,剛賦雲外築婆娑」句:杜陵客指仲髙。「剛賦」句則指仲髙原唱也。 「古井不生波」句:唐·孟郊《烈女操》詩:「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宋·蘇軾《出都來陳,所乘船上有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有感於余心者,聊爲和之·其八》詩:「年來煩惱盡,古井無由波。」又《臂痛謁告,作三絶句示四君子·其二》詩:「心有何求遣病安,年來古井不生瀾。」 「種種看余髮」句:《左傳·昭公三年》:「齊侯田於莒,盧蒲嫳見,泣且請曰:『余髮如此種種,余奚能爲?』公曰:『諾。吾告二子。』歸而告之。子尾欲復之,子雅不可,曰:『彼其髮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宋·陸游《長歌行》:「金印煌煌未入手,白髮種種來無情。」種種,頭髮短少稀疎貌。 問丹桂:意謂準備舉業也。世以登科第爲折桂,故竇禹鈞五子相繼登科,馮道贈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倩素娥:《羅公遠傳》:「明皇遊月宮,見素娥十餘人,皓衣,乘白鸞,遊於桂下。」又月裏嫦娥,亦稱素娥。又,唐·袁郊《甘澤謠·素娥》:「素娥者,武三思之姬人也。三思初得喬氏窈娘,能歌舞。三思曉知音律,以窈娘歌舞天下至藝也。未幾沈於雒水,遂族喬氏之家。左右有舉素娥者,曰:『相州鳳陽門宋媼女,善彈五弦,世之殊色。』三思乃以帛三百段往聘焉。素娥旣至,三思大悅,遂盛宴以出素娥,公卿大夫畢集,唯納言狄仁傑稱疾不來。三思怒,於座中有言。宴罷,有告仁傑者,明日謝謁三思曰:『某昨日宿疾暴作,不果應召。然不睹麗人,亦分也。他後或有良宴,敢不先期到門?』素娥聞之,謂三思曰:『梁公,彊毅之士,非款狎之人,何必固抑其性?再燕,不可無。請不召梁公也。』三思曰:『儻阻我燕,必族其家。』後數日復宴,客未來梁公果先至,三思特延梁公坐於內寢,徐徐飲酒,待諸賓客。請先出素娥,略觀其藝,遂停杯設榻召之。有頃,蒼頭出曰:『素娥藏匿,不知所在。』三思自入召之,皆不見。忽於堂奧隙中聞蘭麝芬馥,乃附耳而聽,卽素娥語音也。細於屬絲,纔能認辨,曰:『請公不召梁公,今固召之,某不復生也。』三思問其繇,曰:『某非他怪,乃花月之妖。上帝遣來,亦以多言蕩公之心,將興李氏。今梁公乃時之正人,某固不敢見。某嘗爲仆妾,寧敢無情?願公勉事梁公,勿萌他志,不然武氏無遺種矣。』言訖更問,亦不應也。三思出見仁傑,稱素娥暴疾,未可出敬。事之禮,仁傑莫知其繇。明日三思密奏其事,則天歎曰:『天之所授,不可廢也。』」 螢雪:晉車胤嘗以囊盛螢照讀,孫康嘗於冬夜映雪讀書。 五車:《莊子·卷三十三·〈雜篇·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看取長安得意,莫恨春風看盡」句:宋·計敏夫《唐詩紀事·卷三十五·孟郊》:「後及第。有詩曰『昔人齷齪不足嗟,今朝曠蕩恩無涯。靑春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一日之間,花卽看盡,何其速也。果不達也。」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