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 戊申歲,奏邸忽騰報,謂余以病挂冠,因賦此
老子平生,笑盡人間,兒女怨恩。況白頭能幾,定應獨往;青雲得意,見説長存。抖擻衣冠,憐渠無恙,合掛當年神武門。都如夢,算能爭幾許,鷄曉鐘昏。
此心無有親冤。況抱甕年來自灌園。但淒涼顧影,頻悲往事;慇懃對佛,欲問前因。卻怕青山,也妨賢路,休鬥尊前見在身。山中友,試高吟《楚些》,重與招魂。
拼音
注釋
奏邸騰報:宋朝於京城置進奏院,諸路州郡各有進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黜罷,由門下後省逐日編爲定本,經宰執審閲,報行四方,是爲邸報,亦稱朝報。至南宋,乃有所謂小報,其中所載,或是朝報未報之事,或是官員陳乞未曾施行之事,且有撰造命令,妄傳事端,以無爲有者。當時竟有閤門院子專以探報此等事爲生,或得於省院之漏泄,或得於街市之剽聞,或即任意杜撰,亦日書一紙以出。出局之後,省部寺監知雜司及進奏官悉皆傳授,坐獲不貲之利。以至遍達於州郡監司。邸報與小報雜流佈,眞僞亦遂不辨。(以上據《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一二五》,紹熙四年十月四日臣僚論小報奏章所述。)稼軒於淳熙八年因王藺之彈章罷官,嗣即閑居信州,乃於六年之後復有「以病挂冠」之説,則此一消息必即「小報」所憑空杜撰者。
兒女恩怨:唐·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宋·蘇軾《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怨恩,王詔校刊本作「怨根」。
親冤:廣信書院本作「新冤」,玆從《歷代詩餘》。按稼軒丙寅年所作「來年將告老」詩有句云:「有我故應還起滅,無求何自別冤親?」則此處以作「親冤」爲是。
【白頭、獨往】、親冤、【靑山、妨賢路】: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白樂天……不汲汲於進而志在於退,是以能安於去就愛憎之際,每裕然有餘也。……至甘露十家之禍,乃有『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靑山獨往時。』之句,得非爲王涯發乎?覽之使人太息。空花、妄想,初何所有,而況怨親相尋,繳繞何已?樂天不唯能外世故,固自以爲深得於佛氏,猶不能曠然一洗,電掃冰釋於無所有之地,習氣難除至是。要之,若飄瓦之擊,虛舟之觸,莊周以爲至人之用心也,宜乎!」(按: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詩下自注「其日獨遊香山寺」,詩云:「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靑山獨往時。顧索素琴應不暇,憶牽黃犬定難追。麒麟作脯龍爲醢,何似泥中曳尾龜。」)《五燈會元·卷一》:「佛教慈悲,冤親平等。」
靑雲:《史記·卷七十九·范睢蔡澤列傳》:「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靑雲之上,賈不敢復讀天下之書,不敢復與天下之事。賈有湯鑊之罪,請自屏於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
「抖擻衣冠,憐渠無恙,合挂當年神武門。」句:《南史·卷七十六·〈隱逸下·陶弘景傳〉》:「陶弘景,字通明,丹陽 秣陵人也。……善琴棋,工草隸。未弱冠,齊高帝作相,引爲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爲務。家貧,求宰縣不遂。永明十年,脫朝服挂神武門,上表辭祿,詔許之,賜以束帛,敕所在月給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餌。」
「況抱甕年來自灌園」句:《莊子·卷十二·〈外篇·天地〉》:「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爲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hú hú)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凄凉顧影:宋·蘇軾《永遇樂·孫巨源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坐別於景疏樓上。既而與余會於潤州。至楚州乃別。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會於景疏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卷珠簾、凄然顧影,共伊到明無寐。」
「休鬬尊前見在身」句:唐·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詩:「休論世上昇沉事,且鬬尊前見在身。」「鬬」字在此處有「受用」意。
《楚些》:指《楚辭》《招魂》,句尾用「些」字。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漢宮春 · 會稽蓬萊閣觀雨 》 —— [ 宋 ] 辛棄疾
- 《 點絳脣 · 留博山寺,聞光風主人微恙而歸,時春漲斷橋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石壁虛雲積漸高 》 —— [ 宋 ] 辛棄疾
- 《 壽趙茂嘉郎中二首 》 —— [ 宋 ] 辛棄疾
- 《 漁家傲 》 —— [ 宋 ] 辛棄疾
- 《 鵲橋仙 · 和范先之送祐之歸浮梁 》 —— [ 宋 ] 辛棄疾
- 《 諸葛元亮見和複用韻答之 》 —— [ 宋 ] 辛棄疾
- 《 錦帳春 · 席上和杜叔髙韻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