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 和傅巖叟香月韻
半山佳句,最好是、「吹香隔屋」。又還怪、冰霜側畔,蜂兒成簇。更把香來薰了月,卻教影去斜侵竹。似神清、骨冷住西湖,何由俗。
根老大,穿坤軸。枝夭嫋,蟠龍斛。快酒兵長俊,詩壇高築。一再人來風味惡,兩三杯後花縁熟。記五更、聯句失彌明,龍銜燭。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注釋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唐人小説《冥音録》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塡此詞調。《欽定詞譜》以柳永「暮雨初收」詞爲正格。九十三字,前闋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闋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另有平聲格,雙調九十三字,前闋八句四平韻,後闋十句五平韻。
傅巖叟:宋·陳文蔚《陳克齋文集·卷十·傅講書生祠記》:「鉛(Yán)山傅巖叟,㓜親師學,肄儒業,抱負不凡,壯而欲行愛人利物之志。命與時違,抑而弗信。……時稼軒辛公有時望,欲諷廟堂奏官之,巖叟以非其志,辭,辛不能奪。議遂寢。……巖叟雖無軒冕之榮,開徑延賔,竹深荷浄,暇時勝日,飲酒賦詩,自適其適,不知有王公之貴。豈非憂人之憂,故能樂已之樂,是不可以不書。因亦附見云。巖叟名爲棟,嘗爲鄂州州學講書。」
香月:卽香月堂。宋·陳文蔚《陳克齋文集·卷十四·徐天錫歸自玉山,昌甫以三詩送之,後二篇有及予與徐子融、傅巖叟之意,且托其轉寄答其意,以謝之》詩云:「曾共傅巖孫,同坐傅巖石。紀游未抄寄,雙梅解相憶。天涯思美人,折花陡岑寂。所幸柱上題,如新未陳迹。」詩後自註:「雙梅在巖叟家香月堂,淸古可愛。昌甫每與稼軒同領畧之。柱爲稼軒題。」
「半山佳句,最好是、『吹香隔屋』。」句:王安石號半山老人。宋·陸游《入蜀記·卷二》:「(七月)八日。晨,至鍾山道林真覺大師塔焚香。……歸途過半山,少留。半山者,王文公舊宅,所謂報寧禪院也。自城中上鍾山,此爲中途,故曰半山,殘毀尤甚。」宋·王安石《題半山寺壁》詩李壁註:「半山報寧禪寺,公故宅也,由東門至蔣山,此爲半道,故以『半山』爲名。其地亦名『白塘』。」宋·王安石《金陵卽事三首·其一》詩:「水際柴門一半開,小橋分路入蒼苔。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併是梅。」
「似神清、骨冷住西湖,何由俗。」句:宋·蘇軾《書林逋詩後》詩:「先生可是絶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
坤軸:唐·張嘉貞《恆山碑銘》:「其頂也,上扶乾門黑帝之宮觀;其足也,下捺坤軸元神之都府。」
酒兵、詩壇:宋·蘇軾《景貺(Kuàng)、履常屢有詩,督叔弼、季默倡和,已許諾矣,復以此句挑之》詩:「君家文律冠西京,旋築詩壇按酒兵。」《南史·卷六十一·〈陳慶之傳·(少弟)陳暄傳〉》:「故江諮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後因謂酒爲「酒兵」。
「記五更、聯句失彌明」句:唐·韓愈《石鼎聯句詩序》:「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軒轅彌明自衡下來,舊與劉師服進士衡湘中相識,將過太白,知師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書郎侯喜,新有能詩聲,夜與劉説詩。彌明在其側,貌極醜,白鬚黑面,長頸而高結,喉中又作楚語,喜視之若無人。彌明忽軒衣張眉,指爐中石鼎,謂喜曰:『子云能詩,能與我賦此乎?』劉往見衡湘間人説,云年九十餘矣,解捕逐鬼物,拘囚蛟螭虎豹。不知其實能否也。見其老,頗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聞此説大喜,卽援筆題其首兩句,次傳於喜。喜踴躍,卽綴其下云云。道士啞然笑曰:『子詩如是而已乎!』卽袖手竦肩,倚北牆坐,謂劉曰:『吾不解世俗書,子爲我書。』因高吟曰:『龍頭縮菌蠢,豕腹漲彭亨。』初不似經意,詩旨有似譏喜。二子相顧慚駭,欲以多窮之,卽又爲而傳之喜,喜思益苦,務欲壓道士,每營度欲出口吻,聲鳴益悲,操筆欲書,將下復止,竟亦不能奇也。畢,卽傳道士,道土高踞大唱曰:『劉把筆,吾詩云云。』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不可附説,語皆侵劉、侯。喜益忌之。劉與侯皆已賦十餘韻,彌明應之如響,皆穎脫含譏諷。夜盡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續,因起謝曰:『尊師非世人也,某伏矣,願爲弟子,不敢更論詩。』道士奮曰:『不然。章不可以不成也。』又謂劉曰:『把筆來,吾與汝就之。』卽又唱出四十字,爲八句。書訖,使讀。讀畢,謂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齊應曰:『就矣。』道士曰:『此皆不足與語,此寧爲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學於師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聞也,獨文乎哉!吾語亦不當聞也,吾閉口矣。』二子大懼,皆起,立牀下,拜曰:『不敢他有問也,願聞一言而已。先生稱『吾不解人間書』,敢問解何書?請聞此而已。』道士寂然若無聞也,累問不應。二子不自得,卽退就座。道士倚牆睡,鼻息如雷鳴。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斯須,曙鼓動鼕鼕(dōng dōng),二子亦困,遂坐睡。及覺,日已上,驚顧覓道士,不見。卽問童奴,奴曰:『天且明,道士起出門,若將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卽出到門覓,無有也。』二子驚惋自責,若有失者。閑遂詣余言,余不能識其何道士也。嘗聞有隱君子彌明,豈其人耶?」
龍銜燭:戰國楚·屈原《楚辭·天問》詩:「日安不到,燭龍何照。」註云:「天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淸平樂 · 淸詞索笑 》 —— [ 宋 ] 辛棄疾
- 《 滿庭芳 · 和洪丞相景伯韻,呈景盧內翰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再用韻,呈南澗 》 —— [ 宋 ] 辛棄疾
- 《 永遇樂 · 檢校停雲新種杉松,戲作。時欲作親舊報書,紙筆偶爲大風吹去,末章因及之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尋菊花無有,戲作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敲碎離愁 》 —— [ 宋 ] 辛棄疾
- 《 減字木蘭花 · 宿僧房有作 》 —— [ 宋 ] 辛棄疾
- 《 一剪梅 · 塵灑衣裾客路長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