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 送陳仁和自便東歸。陳至上饒之一年,得子,甚喜
紫陌長安,看花年少,無限歌舞。白髮憐君,尋芳較晩,捲地驚風雨。問君知否,鴟夷載酒,不似井瓶身誤。細思量,悲歡夢裏,覺來總無尋處。
芒鞋竹杖,天教還了,千古玉溪佳句。落魄東歸,風流贏得,掌上明珠去。起看清鏡,南冠好在,拂了舊時塵土。向君道,雲霄萬里,這回穩歩。
拼音
所属合集
注釋
「送陳仁和自便東歸。陳至上饒之一年,得子,甚喜」:從四卷本乙集作「送陳光宗知縣」。
陳仁和:本闋四卷本乙集題作「送陳光宗知縣」,是陳氏必曾作縣令於仁和,而光宗則其字也。南宋·陳傅良、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類四·科名》載:「陳德明,字光宗,寧德人。」爲隆興元年木待問榜進士及第。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六》載袁説友《呉下同年會》詩小序云:「説友繆司(憲)畿(甸),適遇提舉郎中(詹)元善年兄持節倉事,相與思念同年之在呉門者凡數人,……迺以紹熙改元之五日會於姑蘇臺,……説友遂賦唐律一章稍紀其事,抑以爲異日佳話云。同集:成仲鄰,……趙景安,……期不至者:章仲濟,……陳光宗。」其下備載諸同年和詩。陳光宗和章之署名爲「三山 陳德明」。查詹元善即詹體仁,《宋史》本傳謂係建寧 浦城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從知與光宗爲同年。趙景安即撰《雲麓漫鈔》之趙彥衛,蓋與陳均寓居於呉中者,故稼軒和陳之《江神子》中有「呉霜」及「姑蘇臺」等句。《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六十三》載一事云:「淳熙十三年冬十月,仁和知縣陳德明坐贜污不法,免眞決,刺面配信州。其元舉主葉翥、齊慶胄、郭棣各貶秩三等。」據知光宗即必陳德明之字。《咸淳臨安志》所載南宋一代仁和縣令極詳備,惟均不載其到任及去職之年月。陳德明名列陳鞏之後,而陳鞏則在《名宦傳》中載有簡歷云:「陳鞏,簡齋之孫,淳熙十一年爲仁和令,以能稱。……」另據周必大《省齋文稿·卷十八·跋陳去非帖》有云:「陳公之子本之藏手澤甚富,……本之之子仁和宰□復示此軸。」下署「淳熙丙年二月十三日」。頗似其時陳鞏尙在仁和任上者。若然,則二陳之交代最早應爲淳熙十三年春夏間。而是年十月陳德明即失官謫居信州,則其任仁和縣令最多不過半年。陳氏和袁説友詩云:「舊交牢落寸心違,門掩蒼苔省見稀。幸遇星郎分刺舉,忝聯桂籍得歸依。公方闊步鳴先路,我獨冥行怨落暉。遙想登臺高會處,應憐烏鵲正南飛。」蓋自信上歸呉中後即家居終其身矣。
「紫陌長安,看花年少」句:唐·孟棨《本事詩·事感》:「劉尙書禹錫,自屯田員外左遷朗州司馬,凡十年始徵還。方春,作《贈看花諸君子》詩曰:『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其詩一出,傳於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於執政,又誣其有怨憤。他日見時宰,與座,慰問甚厚,旣辭,即曰:『近有新詩,未免爲累,奈何?』不數日,出爲連州刺史。其自敍云:『貞元二十一年春,余爲屯田員外,時此觀未有花。是歳出牧連州,至荆南,又貶朗州司馬。居十年,詔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盛如紅霞,遂有前篇以記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四年,始爲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再遊。時大和二年三月也。』詩曰:『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白髮憐君:宋·蘇軾《次韻劉景文西湖席上》詩:「白髮憐君略相似,青山許我定相從。」
尋芳較晩:唐·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鴟夷載酒,不似井瓶身誤。」句:西漢·揚雄《酒賦》:「觀瓶之居,居井之眉。……身提黃泉,骨肉爲泥。自用如此,不如鴟夷。鴟夷滑稽,腹如大壼。盡日盛酒,人復借酤。」南北朝·釋寶月《估客樂·其二》:「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莫作甁落井,一去無消息。」唐·李白《寄遠十一首·其八》詩:「金甁落井無消息,令人行歎復坐思。」宋·毛幵(jiān)《玉樓春》詞:「金甁落井翻相誤,可惜馨香隨手故。」
「芒鞋竹杖,天教還了,千古玉溪佳句。」句:宋·蘇軾《初入廬山三首·其三》詩:「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錢游。」玉溪即信江。稼軒之《臨江仙·探梅》有「一枝先破玉溪春」句,《水調歌頭·送施聖與》有「千丈石打玉溪流」句。北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五·茶山詩》:「煇在上饒三四年,日從寓士游,遍歷溪山奇勝。……煇嘗欲裒集賦詠爲一編,目爲《玉溪唱酬》,以侈一時人物之盛,因循不克成。」徐元傑《煤埜(yě)集·卷十二·挽辛憲若(稼軒第三子)詩》:「在昔我先翁,禮厪(jǐn)先正隆。潭潭帶湖府,凜凜玉溪風。」上引諸處之「玉溪」皆指信江言。三句云云,蓋謂信江勝概,遇陳氏詩句方得摹寫也。
掌上明珠:唐·杜甫《戲作寄上漢中王》詩:「雲裏不聞雙鴈過,掌中貪見一珠新。」自注:「王新誕明珠。」
南冠:《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
好在:即「且喜」、「幸而」之意。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偶作 其一 》 —— [ 宋 ] 辛棄疾
- 《 玉蝴蝶 · 叔髙書來戒酒,用韻 》 —— [ 宋 ] 辛棄疾
- 《 憶王孫 · 秋江送別,集古句 》 —— [ 宋 ] 辛棄疾
- 《 沁園春 · 弄溪賦 》 —— [ 宋 ] 辛棄疾
- 《 江神子 · 送元濟之歸豫章 》 —— [ 宋 ] 辛棄疾
- 《 感皇恩 · 滁州壽范倅 》 —— [ 宋 ] 辛棄疾
- 《 念奴嬌 · 趙晉臣敷文十月望生日,自賦詞,屬余和韻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再賦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