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和馬叔度遊月波樓
客子久不到,好景爲君留。西樓着意吟賞,何必問更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遠方的客人已經很久沒到這裏漫遊,可是美麗的風景似乎專門爲你保留。我們特意登上西樓吟詩賞月,何必去問今夜已到什麽時候!我們呼喚出滿天皎潔的月光,照見我們的心地象冰雪一樣明透。我們的胸襟啊寬廣浩蕩,好似百川融彙奔流。我們的豪飲還赶不上巨鯨吞海,腰間的寶劍已光閃閃照耀清秋。
原野上銀白色的月光到處飄浮,天空高遠更顯得風景十分清幽。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遺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發愁!那些掌握權柄的大人物們,有誰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戰的功勛還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決策遙遙無期,叫人沒盼頭。這件事沒法分説清楚,讓我們明天再喝箇大醉方休。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大曲有《水調歌》,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按《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卽是水調中製歌也。世以今曲《水調歌》爲煬帝自製,今曲迺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鐘商』也。」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爲之。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馬叔度:名籍事歴均不詳。
月波樓:宋·王黃州《黃岡竹樓記》:「因作小樓二閒,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敻,不可具狀。」文中所寫樓外景象,與詞中「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相合,知卽指黃岡月波樓也。《葉水心文集·巻六·〈古詩·月波樓〉》:「愛君樓髙出江上,百里江山開四向。」當亦指此。又,嘉興亦有月波樓,見《至元嘉禾志》。
客子、君:皆指友人馬叔度。
更籌:古代夜間報更所用之計時竹籤。借指時間。南朝梁·庾度支《奉和春夜應令》詩:「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宋·歐陽修撰《小重山》詞:「無眠久,通夕數更籌。」
鯨飲:唐·杜少陵《飲中八仙歌》:「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野光:宋·滕元發《月波樓》詩:「野色更無山遮斷,天光直與水相連。」
蕞(zuì)爾:微小。
序
這首詞上闋即景抒情,下闋敍事述懷,層次清晰,語意層層遞進。全篇情景交融,物我兩忘,體現了詞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感情悲壯蒼凉,表達了詞人對朝廷投降政策的無限憤慨。
上闋,重在寫景,在寫景中言情抒懷,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統一。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爲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爲情造文,但此處的景還屬於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還保持著清醒,保持著理性,還沒有徹底地把自己忘懷,如此,便自然引出下一句「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麽。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見我輩冰雪般純潔的肝膽,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蕩胸懷。至此,自然一轉,引出上闋的最後一句「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喝酒還未盡興,寶劍的光芒已衝向秋夜的長空。這句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鯨飲吞海」,如巨鯨吞海似的狂飲,極具夸張力度,有豪邁精神和陽剛之氣。這句是化用杜甫詩裏「飲如長鯨吸百川」(《飲中八仙歌》)化用巧妙,而且更有表現力。
下闋,詞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頭事,重在抒懷言志。過闋「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動,天空更加曠遠,美麗的景物顯得更加清幽。上承前面的寫景,下啓後面敍事抒情。在這清幽的月夜中,人不可能眞的陶醉,即使有酒。陶醉衹是暫時的,李白詩云「舉杯消愁愁更愁」,所以,如畫的美景更能勾起傷心的往事,短暫的陶醉衹能引起清醒後更深的愁緒。果然,詩人想起了恨事,引發了愁緒:「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這一句,是全詞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還在金人的手中,廣大的中原百姓還在水深火熱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滿懷了。至此,全詞的基調也有了變化,由前面的雄壯豪邁而變爲後半部分的哀凉悲傷了。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憂心國事,雄心壯志不得實現的表現,可是我的心事有誰知,我的苦處有誰憐,自然引出下文「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尙悠悠!」現在,朝廷中有誰還能想起抗戰的英雄漸漸老了,還沒有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而收復中原的決策,仍然遙遙無期!那麽,我也衹能藉酒澆愁了。「此事費分説,來日且扶頭。」此事一時難以説清,唯有繼續飲酒消愁吧。這一句和前面的「不知今夜幾人愁」形成呼應。扶頭酒是最厲害的酒,是最傷人的酒,也是最誤事的酒。但是酒,卻能麻醉自己,讓自己暫時忘卻現實的殘酷和煩惱。作者明知故説,突出地表達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詞人欲抑先揚,行文一波三折,寫景形象生動,議論中肯,抒情眞實感人。以一種低訴哀迥的語氣結尾,別有一種感人的韻味。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菩薩蠻 · 趙晉臣席上。時張菩提葉燈,趙茂嘉扶病攜歌者 》 —— [ 宋 ] 辛棄疾
- 《 唐河傳 · 傚《花間》體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戊午復職奉祠之命 》 —— [ 宋 ] 辛棄疾
- 《 浣溪沙 · 黃沙嶺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寄葉仲洽 》 —— [ 宋 ] 辛棄疾
- 《 感皇恩 · 壽范倅 》 —— [ 宋 ] 辛棄疾
- 《 遊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 —— [ 宋 ] 辛棄疾
- 《 霜天曉角 · 赤壁 》 —— [ 宋 ] 辛棄疾
相关推荐
- 《 水調歌頭 》 —— [ 宋 ] 朱熹
- 《 水調歌頭 · 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其一淮陰作 》 —— [ 宋 ] 朱敦儒
- 《 水調歌頭 · 其二時居莆田 》 —— [ 宋 ] 蔡伸
- 《 水調歌頭 · 平山堂用東坡韻 》 —— [ 宋 ] 方岳
- 《 水調歌頭 》 —— [ 宋 ] 蘇軾
- 《 水調歌頭 · 送楊民瞻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其四金山觀月 》 —— [ 宋 ] 張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