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我從小就心懷凌雲壯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岡山。走了千里來尋訪這片舊地,哪裏還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顏。到處都是鶯啼燕飛的晚春新景,還有汩汩暢行的流水,寬大的盤山公路直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隘口,就沒有任何的險處可看了。
風和雷在運動,旌旗在招展,這就是人間。三十八年都過去了,猶如彈指的一剎那。可以飛向長空摘月亮,也可以潛下海洋捉魚或鱉,談笑間高奏凱歌還師。世上沒有什麼困難的事,只要肯下定決心去登攀。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
重上井岡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岡山遊覽視察。先後到黃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間,瞭解井岡山地區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會見了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幹部和羣衆。
黃洋界: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個是八面山、雙馬石、朱沙衝、桐木嶺。
人寰:人世間。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從一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到這次重來,已經過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卻覺得只是彈一下指、揮一下手的短時間。
九天攬月:九天,天的極高處。《孫子·形》:“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攬月,摘取月亮。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覽同攬。
捉鱉(biē):喻擒拿敵人。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管教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
序
此詞以登井岡山爲題材,在憶舊頌新中將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實踐精神相結合,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熔於一爐,既包含着豐富的思想內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不乏明快活潑、生動細緻的景物描寫,慷慨激昂,與詞人一貫的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一脈相承。
賞析
上闋首句如隕石墜地,似鴻鵠凌空,起筆突兀非凡,氣勢博大,意境高遠。“凌雲”二字,不僅形容巍峨的井岡山之高,而且形容偉人志向高遠。自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創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乃至重遊井岡山(1965年5月),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已有38年了。這38年,神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詩人從“坐待時機自主張”少年,到“風華正茂”上學時期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青年學生,以至經長征、驅日寇、滅老蔣、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重上”不僅照應上文“久有”重訪井岡山夙願,而且表達了詩人盼望故地重遊迫切心情。
1965年春天,詩人巡視大江南北之後,以70歲高齡重遊井岡山,實現了盼望多年的夙願,其興奮之情,不言而喻,倍感親切;舉目環視莽莽蒼蒼的井岡山,變成多姿多彩,生氣勃勃“新顏”。“千里”迢迢,風塵僕僕,一個“尋”字,不僅表達詩人久久離別依戀相思之情,而且表達了重遊故地無比喜悅歡快的心境。
詩人展示一幅絢麗多彩圖畫:藍天綠樹,黃鶯婉轉,紫燕飛翔,溪澗流水潺潺;舉目仰望,盤旋的高路,插入白雲渺渺的雲端。字裏行間,洋溢着詩人無比喜悅、輕鬆而舒暢的心情。流暢明快的筆調,抒發了詩人對井岡山變化之美的讚頌。
詩人採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繪了井岡山的變化;它是當時國民經濟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呈現祖國新貌的縮影。
湖南黃洋界海拔1343米,羣山巍巍,雲霧茫茫,形勢其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詩人以輕鬆、舒暢的情懷來到黃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鷹隼難度,猿猴難攀”黃洋界,其他“險處”豈能阻擋雄姿虎步,何須再看?詩人由眼前景色,盪開一筆,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上闋描述詩人重上井岡山經過,敘事、寫景、抒情溶爲一體;表達了詩人歡快的情緒和豪邁的氣概。
下闋開頭三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壯偉遒勁地展現了井岡山以及整個革命鬥爭時期的風雷激盪,紅旗漫卷的壯闊場面。井岡山獵獵紅旗,打碎帝、官、封枷鎖,變成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詩人運用白描手法,不僅照應前文“重上井岡山”,點出離別的時間;而且濃縮時空距離,表達了撫今追昔豐富的情感。三十八年,在以毛澤東爲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中華兒女經受的是血與火、生與死嚴峻的考驗,囊括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民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豐富內涵。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過去”“彈指”看似輕鬆,飽含着沉重的犧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詩篇。勝利果實來之不易,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豪邁氣魄,表達中華兒女凌雲壯志。可以飛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測五大洋去捉拿“魚鱉”,然後談笑風生、唱着勝利的歌曲,從容而歸。酣暢淋漓的抒發了詩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民間諺語;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頭語融於詩詞之中,詩人此詞以議論的手法結穴,不僅首尾呼應,而且啓迪、鞭策人們:勝利屬於不畏艱險,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麼事都是如此。“無限風光在險峯”,只要有毅力,有恆心,就一定能實現。
下闋詩人觸景生情,回顧三十八年革命歷程;融情於理,以發人深省、深刻的哲理總結詩篇。
縱觀全詞,筆調明麗、輕鬆,揮灑自如;節奏優美歡快,巧妙運用諺語、古人詩句。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一體,意境開闊、高遠。可以說其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統一,是現代詩詞寶庫中難得的瑰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淩雲志:高入雲霄的志曏。
- 潺潺(chán chán):形容谿水、泉水等流動的聲音。
- 黃洋界: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
繙譯
長久以來都抱有宏大的志曏,再次登上井岡山。從千裡之外來尋訪這片以前的土地,舊的麪貌已經換成了新的模樣。到処是黃鶯歌唱,燕子飛舞,還有潺潺流動的谿水,高大的道路直達雲耑。過了黃洋界這個險要的地方,其他險要之処就不必再看了。 風暴雷霆在湧動,旗幟在奮敭,這就是人世間。三十八年過去了,就像彈指一揮間那樣快。可以上到九天去攬取月亮,可以下到五洋去捉拿鱉,在談笑之間高唱凱歌勝利而歸。世界上沒有什麽睏難的事,衹要願意努力去攀登。
賞析
這首詞生動地描繪了井岡山的新麪貌和壯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和對革命歷程的感慨。詞的上闋寫重上井岡山的所見所聞,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畫麪。下闋廻顧過去的時光,慨歎時光飛逝,同時也表達了豪邁的氣魄和堅定的信唸。“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躰現了大無畏的精神和強大的自信。最後“世上無難事,衹要肯登攀”成爲激勵人們勇往直前的經典名句,富有深刻的哲理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全詞語言豪邁,意境高遠,充滿了革命的激情和理想主義色彩。

毛澤東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爲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被視爲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爲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 106篇诗文
毛澤東的其他作品
- 《 七絕 · 改詩贈父親 》 —— [ 当代 ] 毛澤東
- 《 蝶戀花 · 從汀州向長沙 》 —— [ 当代 ] 毛澤東
- 《 七古 殘句 》 —— [ 当代 ] 毛澤東
- 《 七律 讀報有感(之四) 》 —— [ 当代 ] 毛澤東
- 《 沁園春 · 雪 》 —— [ 当代 ] 毛澤東
- 《 十六字令(三首) 》 —— [ 当代 ] 毛澤東
- 《 清平樂 · 蔣桂戰爭 》 —— [ 当代 ] 毛澤東
- 《 西江月 · 秋收起義 》 —— [ 当代 ] 毛澤東
相关推荐
- 《 水調歌頭 · 盟鷗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其四金山觀月 》 —— [ 宋 ] 張孝祥
- 《 水調歌頭 · 送楊民瞻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其二呈漢陽使君 》 —— [ 宋 ] 王以寧
- 《 水調歌頭 · 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題西山鞦爽圖 》 —— [ 清 ] 納蘭性德
- 《 水調歌頭 》 —— [ 宋 ] 蘇軾
- 《 水調歌頭 · 徐州中秋 》 —— [ 宋 ] 蘇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