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爲余伯熙察院壽」:四卷本乙集作「爲余伯熙壽」。
余伯熙:事歷未詳,據此此題,知爲信州人。《江西統志·卷二十二·選舉表》載紹興末至紹熙初,上饒之余姓進士中,以「禹」字行者有成、和、績、疇、安、言數人。禹績字伯山,見《鷓鴣天·鄭守厚卿席上謝余伯山,用其韻》注。則伯熙當亦爲禹字輩中之一人,《廣韻》謂「熙即和也」,則或當爲禹和之字。禹和,淳熙二年進士。
察院:唐監察御史的官署名。《新唐書·卷四十八·百官志三》:「御史臺……其屬有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隸焉;三曰察院,監察御史隸焉。」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七》:「唐有三院:御史侍御史謂之臺院,殿中侍御史謂之殿院,監察御史謂之察院。」
摭(zhí):選取、摘取。西漢·揚雄《方言·卷一》:「撏(xián)、攓(qiān)、摭、挻(shān),取也。南楚曰『攓』,陳宋之間曰『摭』,衞魯揚徐荊衡之郊曰『撏』。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取物而逆謂之『?(zhuàn)』,楚部或謂之『挻』。」
烏龜石:《廣信府志》:「烏龜山在上饒西南五里,一名五桂山。諺云:『水打烏龜石,信州出狀元。』」
三台:漢因秦制,以尙書爲中台,御史爲憲臺,謁者爲外台,合稱三台。《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傳》:「坐召三台,專制朝政。」 唐·李賢注引《晉書》:「漢官,尙書爲中台,御史爲憲台,謁者爲外台,是謂三台。」宋代之監察御史隸察院,屬御史臺。
「自是君家門戸事」句:《晉書·卷八十二·孫盛傳》:「孫盛,字安國,太原 中都人。……盛篤學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釋卷。著《魏氏春秋》、《晉陽秋》,並造詩賦論難復數十篇。《晉陽秋》詞直而理正,咸稱良史焉。旣而桓温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爲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説?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戸事。』」
「三萬六千排日醉」句:唐·李白《襄陽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 三台位:古代官職,象征高位。這裡指地位顯赫。
- 恁(nèn):那樣,如此。
繙譯
品德和學問能夠流傳好幾代。到您這裡就應該登上顯赫的高位。這自然是您家的門風之事。在這個時候,龜山正環抱著西江的流水。 您可以盡情地每日沉醉,頭發依舊是那樣烏黑。江裡的石頭也爭相呈現祥瑞之兆。很明顯,儅中有一個“長生”之字。
賞析
這首詞開篇強調了道德文章的傳承,認爲對方理所應儅獲得高位,躰現了對其的肯定和期望。接著描述對方能夠盡情享受生活,鬢發依舊青蔥,暗示其生活的愜意。最後通過江裡石頭爭獻瑞,點明其中有“長生”之字,或許蘊含著對對方美好未來的祝願。整首詞語言簡潔明快,意境開濶,既表達了對對方的贊美,又流露出一種積極曏上的情感。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菩薩蠻 · 席上分賦得櫻桃 》 —— [ 宋 ] 辛棄疾
- 《 御街行 · 山中問盛復之提幹行期 》 —— [ 宋 ] 辛棄疾
- 《 念奴嬌 · 雙陸,和陳仁和韻 》 —— [ 宋 ] 辛棄疾
- 《 和趙晉臣敷文積翠巖去纇石 》 —— [ 宋 ] 辛棄疾
- 《 漁家傲 · 湖州幕官作舫室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金谷無煙宮樹綠 》 —— [ 宋 ] 辛棄疾
- 《 菩薩蠻 · 乙巳冬南澗舉似前作,因和之 》 —— [ 宋 ] 辛棄疾
- 《 題鶴鳴亭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