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白石山房詩

· 詹同
浦江有名山,白石如積雪。 玉氣亙中天,龍湫無六月。 於茲隱君子,結屋依翠微。 讀書日平樹,看泉風滿衣。 誰謂野鶴姿,從心自飲啄。 一落樊籠間,清夢繞巖壑。 豈不念白石,好煉五色紋。 獻之補天手,歸臥山中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gèn):橫貫,貫穿。
  • 龍湫 (lóng qiū):指山中的瀑佈或深潭。
  • 翠微 (cuì wēi):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処。
  • 樊籠 (fán lóng):比喻束縛人的事物。
  • 巖壑 (yán hè):山巒谿穀。
  • 五色紋 (wǔ sè wén):五彩斑斕的花紋,這裡比喻美好的事物。
  • 補天手 (bǔ tiān shǒu):神話傳說中女媧補天的手,比喻有才能的人。

繙譯

浦江有一座著名的山,山上的白石像積雪一樣潔白。玉石的光芒橫貫天空,山中的瀑佈清涼無比,即使是六月也不覺得熱。在這裡,有一位隱居的君子,他在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処建了房子。每天在樹下讀書,看著泉水,風兒吹滿了衣襟。

誰說野鶴的姿態,能夠隨心所欲地飲水啄食?一旦落入束縛之中,清夢便圍繞著山巒谿穀。難道不想唸那些白石,好好地鍊制成五彩斑斕的花紋嗎?如果有補天的才能,就應該歸隱山中,與雲爲伴。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隱士在浦江山中的甯靜生活,通過對白石、玉氣、龍湫等自然景象的贊美,表達了隱士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世俗的超脫。詩中“野鶴姿”與“樊籠間”形成對比,突出了隱士對自由的曏往。最後,通過“五色紋”與“補天手”的比喻,展現了隱士的高潔志曏和對歸隱生活的滿足。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然美的贊美。

詹同

明徽州府婺源人,初名書,字同文。元末以茂才異等舉,除郴州學正。陳友諒用爲翰林學士承旨。朱元璋下武昌,召爲國子博士,賜名同。官至吏部尚書兼學士承旨,與宋濂等修《日曆》,爲總裁官。書成,致仕。卒諡文敏。有《天衢吟嘯集》、《海嶽涓埃集》。 ► 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