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河套二首

· 黃佐
定鼎燕京後,胡烽照范陽。 留屯無板屋,住牧有牙璋。 轉餉歸朝遍,鳴箛入塞長。 墩臺絕征旆,徒爾遣邊郎。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定鼎:指建立國都。
  • 燕京:即今北京,明代國都。
  • 胡烽:指北方邊疆的戰事。
  • 范陽:古地名,今河北涿州一帶,此處指邊疆地區。
  • 留屯:指駐軍屯田。
  • 板屋:用木板搭建的簡陋房屋,此處指軍營。
  • 住牧:指邊疆的駐軍和牧民。
  • 牙璋:古代調兵用的兵符,此處指軍權。
  • 轉餉:轉運軍糧。
  • 鳴箛:吹響箛(一種古代樂器,用以發號施令),指軍隊行動。
  • 墩臺:古代邊防用來瞭望敵情的土臺。
  • 征旆:征戰的旗幟。
  • 邊郎:指邊疆的將士。

翻譯

建國定都於燕京之後,北方的戰火照亮了范陽。 駐軍屯田沒有堅固的營房,邊疆的駐軍和牧民擁有調兵的權力。 轉運軍糧回朝遍及各地,軍隊吹響箛號進入邊塞。 墩臺上的徵旗已不見,只有邊疆的將士徒勞地守望。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代定都燕京後,邊疆的軍事景象。詩中通過「胡烽照范陽」展現了邊疆的戰事頻繁,而「留屯無板屋」則反映了軍營的簡陋。後兩句「轉餉歸朝遍,鳴箛入塞長」描述了軍糧的轉運和軍隊的行動,展現了邊疆的繁忙與緊張。最後兩句「墩臺絕征旆,徒爾遣邊郎」則透露出邊疆將士的孤獨與無奈,表達了對邊疆將士的同情與對國家邊防的關切。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