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道中

寶應人家何太苦,今年寇盜兩相侵。 遠村近郭青煙盡,剩水殘山白晝陰。 枕藉橫屍猶露骨,舟行舉目獨傷心。 募兵累歲空糜費,可惜軍儲百萬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寶應:地名,今江蘇省寶應縣。
  • 寇盜:指盜賊或敵軍。
  • 青煙盡:形容戰亂後村莊荒涼,炊煙斷絕。
  • 剩水殘山:形容戰亂後景象淒涼,山河破碎。
  • 白晝陰:形容白天也顯得陰沉,暗指戰亂帶來的陰霾。
  • 枕藉:屍體橫七豎八地躺着。
  • 橫屍:橫躺的屍體。
  • 露骨:屍體未被掩埋,暴露在外。
  • 舉目:擡頭看。
  • 傷心:感到悲傷。
  • 募兵:招募士兵。
  • 累歲:多年。
  • 糜費:浪費。
  • 軍儲:軍隊的儲備物資。
  • 百萬金:形容數量巨大。

翻譯

寶應的居民爲何如此悲慘,今年遭受了兩次盜賊的侵襲。 遠處的村莊和近郊的城郭,炊煙都已斷絕,只剩下殘破的山河,白天也顯得陰沉。 屍體橫七豎八地躺着,有的甚至暴露在外,我乘舟經過,擡頭所見,只有無盡的悲傷。 多年招募士兵,卻徒勞無功,浪費了大量的軍費,可惜了那些價值百萬金的軍備物資。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寶應地區遭受戰亂後的淒涼景象,通過「青煙盡」、「剩水殘山」等意象,生動地傳達了戰爭帶來的破壞和人民的苦難。詩中「枕藉橫屍猶露骨」一句,更是以直觀的畫面,展現了戰後的慘狀。結尾對募兵的無效和軍費的浪費表示了深深的遺憾,反映了詩人對當時軍事和政治狀況的批評。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深沉,是對戰亂時代的有力控訴。

黃廷用

明福建莆田人,字汝行,號少村、四素居士。嘉靖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檢討,歷司經局洗馬兼翰林侍講,以言官論,出爲衡州府通判,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又被論罷歸。倭寇陷莆田,被俘,歷五月乃得歸。有《少村漫稿》。 ► 5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