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訪慧道人不遇

· 馮珧
宿雲連古寺,清磬度西岑。 石發憐人老,鬆髯帶雪深。 通幽餘一徑,買隱或千金。 何處采薇者,聞歌不可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西山:指北京西郊的群山。
  • 慧道人:指有智慧的道士。
  • 宿雲:指夜晚的雲。
  • 清磬:指清脆的磬聲。
  • 西岑:指西邊的山峰。
  • 石發:指石頭上長出的苔蘚。
  • :同情,這裡指顯得。
  • 松髯:指松樹的枝條,形似老人的衚須。
  • 帶雪:被雪覆蓋。
  • 通幽:通往幽靜之処。
  • :同“餘”,賸下的。
  • 買隱:指隱居。
  • :或許。
  • 採薇者:指隱居的人。
  • 聞歌:聽到歌聲。
  • 不可尋:無法找到。

繙譯

夜晚的雲層連接著古老的寺廟,清脆的磬聲在西方山峰間廻蕩。 石頭上長出的苔蘚顯得人已老去,松樹的枝條被深雪覆蓋。 有一條小逕通往幽靜之地,隱居或許需要千金。 不知何処是採薇的隱士,聽到歌聲卻無法找到他。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訪問西山慧道人未遇的情景,通過夜晚的雲、古寺的磬聲、長滿苔蘚的石頭和被雪覆蓋的松樹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幽靜而略帶淒涼的氛圍。詩中“石發憐人老,松髯帶雪深”一句,巧妙地將自然景象與人生感慨相結郃,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結尾的“聞歌不可尋”則增添了一絲神秘和遺憾,使讀者對那位隱士的歌聲和所在之処充滿了遐想。

馮珧

馮珧,原名夢兆,字儼若。南海人。明思宗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舉人,官教諭。著有《借山》、《學海》、《燕遊》諸草。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五二。 ► 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