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

七十餘年蹇厄身,無端浮海伴徵人。 非因鬆菊荒畦徑,其奈封疆起祲塵。 刁斗月明驚旅夢,檣帆風影篆江濱。 中流欸乃隨波沸,好續鐃歌答紫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蹇厄(jiǎn è):艱難困苦。
  • 浮海:乘船出海。
  • 徵人:遠行的人。
  • 鬆菊:松樹和菊花,常用來象徵隱居生活。
  • 荒畦徑:荒廢的小路,指隱居之地已荒蕪。
  • 封疆:國家的邊疆。
  • 祲塵(jìn chén):戰爭的煙塵。
  • 刁斗:古代軍中用具,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敲擊報時。
  • 檣帆:船上的桅杆和帆。
  • (zhuàn):銘刻。
  • 江濱:江邊。
  • 中流:江河中央。
  • 欸乃(ǎi nǎi):船伕的搖櫓聲。
  • 鐃歌(náo gē):古代軍中的樂歌。
  • 紫宸(zǐ chén):帝王的宮殿,這裏指朝廷。

翻譯

七十多年來,我這身軀歷經艱難困苦,無緣無故地隨船出海,陪伴着遠行的人。 並非因爲隱居之地已荒蕪,松樹和菊花不再,而是因爲國家的邊疆起了戰亂的煙塵。 夜晚,刁斗的聲音在月光下響起,驚醒了旅人的夢,船上的桅杆和帆影銘刻在江邊。 在江河中央,船伕的搖櫓聲隨着波浪沸騰,我願意繼續唱響軍中的樂歌,以答謝朝廷。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黃公輔對個人命運與國家大事的深刻感慨。詩中,「七十餘年蹇厄身」一句,既是對自己一生經歷的總結,也透露出對命運的無奈。後文通過「浮海伴徵人」、「封疆起祲塵」等意象,展現了作者因國家戰亂而不得不放棄隱居生活的現實。詩的結尾,作者以「續鐃歌答紫宸」表達了對國家的忠誠與對和平的嚮往,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懷。

黃公輔

明廣東新會人,字振璽。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官御史,忤魏忠賢去官。後遷江西參政,分守寶慶,有政績。 ► 5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