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次聯翁韻

· 楊爵
幽居幾度遇端陽,萬里關河隔故鄉。 龍舟扮出湘江恨,艾草還爲人世芳。 幾段角團隨俗好,一尊綠酒帶蒲香。 離騷歌罷渾無事,真個圜庭是福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端陽: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農曆五月初五。
  • 幽居:隱居,指居住在偏僻幽靜的地方。
  • 關河:關隘與河流,這裏指遙遠的距離。
  • 龍舟:端午節期間舉行的划龍舟比賽,象徵着對屈原的紀念。
  • 湘江恨:指屈原投江自盡的悲情。
  • 艾草:端午節時掛在門上的植物,用以驅邪。
  • 人世芳:人間的芬芳,指艾草的香氣。
  • 角團:端午節時食用的糉子。
  • 隨俗好:順應習俗,指按照傳統習俗行事。
  • 綠酒:綠色的酒,可能指加了草藥的酒。
  • 蒲香:蒲草的香氣,端午節時也常用蒲草。
  • 離騷:屈原的代表作,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 圜庭:指監獄,這裏可能指作者被囚禁的地方。
  • 福堂:幸福的居所,這裏作者用以自嘲,表示在監獄中也能感受到一種內心的寧靜和幸福。

翻譯

隱居中幾次迎來端午節,遙遠的關河將我與故鄉隔開。 龍舟比賽喚起了湘江的悲情,艾草的香氣依舊在人間飄蕩。 幾個糉子順應着習俗,一杯綠酒帶着蒲草的香味。 唱罷《離騷》後,一切都顯得平靜無事,這監獄竟也成了我的福堂。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端午節的景象,同時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現狀的感慨。詩中通過對端午節習俗的描述,如龍舟、艾草、糉子和綠酒,展現了節日的氛圍。後兩句則通過《離騷》的吟唱和「圜庭是福堂」的自嘲,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的豁達與超然。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展現了詩人對傳統節日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的人生感悟。

楊爵

明陝西富平人,字伯珍,一字伯修。二十歲始讀書,常邊耕邊讀。同郡韓邦奇錄爲弟子。嘉靖八年進士。授行人,擢御史。奉使湖廣,見饑民割屍肉爲食,還言雖周公製作盡復於今,亦無補於飢寒之衆。郭勳用事,世宗經年不視朝,日夕建齋醮。而大臣夏言、嚴嵩以元旦微雪,作頌稱賀。爵乃上書極諫,忤帝,下詔獄拷訊幾死。歷五年獲釋,抵家甫十日,復逮繫獄,又三年始釋。卒諡忠介。有《楊忠介集》、《周易辨說》等。 ► 4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