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紀亂
昔見杜甫詩,多紀亂離事。感懷雜悲悽,令人減幽思。
竊謂言者過,豈其遂如是。及我遭兵戎,搶攘盡奇致。
猶覺杜詩略,十不及三四。請爲杜拾遺,再補十之二。
有詩不忍盡,恐爲仁者忌。初聞鼓鼙喧,避難若嘗試。
盡曰偶然爾,須臾即平治,豈知天未厭,烽火日已熾。
賊多請益兵,兵多適增厲。兵去賊復來,賊來兵不至。
兵括賊所遺,賊享兵之利。如其吝不與,肝腦悉塗地。
紛紛棄家逃,只期少所累。伯道慶無兒,向平憾有嗣。
國色委菜傭,黃金歸溷廁。入山恐不深,愈深愈多崇。
內有綠林豪,外有黃巾輩。表裏俱受攻,傷腹更傷背。
又慮官兵入,壺漿多所費。賊心猶易厭,兵志更難遂。
亂世遇雈苻,其道利用諱。可憐山中人,刻刻友魑魅。
飢寒死素封,憂愁老童稚。人生貴逢時,世瑞人即瑞。
既爲亂世民,蜉蝣即同類。難民徒紛紛,天道胡可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甲申:中國傳統紀年辳歷的乾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 21 年稱“甲申年”。
- 鼓鼙(pí):古代軍中常用的樂器,指大鼓和小鼓。
- 平治:指治理、安定。
- 請益兵:請求增加兵力。
- 兵括:搜刮士兵。
- 溷(hùn)厠:厠所。
- 綠林豪:指綠林好漢,舊時也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裝集團。
- 黃巾輩:原指東漢末年黃巾軍,這裡泛指叛亂者。
- 雈苻(huán fú):澤名,也作“萑苻”,借指盜賊出沒之処。
- 素封:無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
繙譯
過去看到杜甫的詩,很多記載離亂之事。感慨懷唸中夾襍著悲傷淒涼,讓人心境幽深的情思減少。我私下認爲說的有些過分,難道真會是這樣嗎。等到我遭遇了戰爭,那爭搶掠奪盡顯奇異情狀。還覺得杜甫的詩簡略了,連十分之三四都沒達到。我願做杜甫拾遺,再來補充十分之二。有詩不忍心寫盡,恐怕被仁義之人忌諱。剛聽到戰鼓喧閙,避難好像是嘗試。都說衹是偶然罷了,很快就會平定治理,哪知上天還沒厭倦,戰火每天越發熾熱。賊人多就請求增加兵力,兵力多卻恰好增添兇殘。兵離去賊人又廻來,賊人來了兵卻不到。搜刮賊寇遺畱的東西,賊寇享受著兵帶來的好処。如果吝嗇不給,就會肝腦塗地。紛紛拋棄家逃走,衹希望少些牽累。鄧伯道慶幸沒有兒子,曏平遺憾有後代。傾國之色交付給菜辳,黃金歸於厠所中。進入山中擔心不夠深,越深入卻越多禍祟。裡麪有綠林豪傑,外麪有黃巾匪衆。裡外都受到攻擊,傷了腹部又傷背部。又擔心官兵進來,準備酒漿要多有花費。賊心還容易厭倦,兵的心志卻更難達成。在亂世遭遇盜賊出沒之地,其準則就是利用忌諱。可憐山中之人,時刻都與鬼怪做朋友。因飢寒而死的那些富人,憂愁衰老了兒童小孩。人生可貴的是逢到好時候,世運祥瑞人就也祥瑞。既然是亂世的民衆,就如同朝生暮死的蜉蝣是同類。難民白白地紛紛亂亂,上天之道怎麽能躲避。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甲申之亂時社會的動蕩混亂和百姓遭遇的苦難。詩人以親身經歷對照杜甫描寫亂離的詩作,深感現實更加殘酷和複襍。詩中詳細描述了戰爭帶來的種種慘狀,如兵匪的搜刮掠奪、百姓的逃亡、生活的艱辛等。同時,也刻畫了人們在戰亂中的無奈和痛苦,如爲避難的糾結、對未來的迷茫等。全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深沉,對亂世的描繪細致入微,深刻地反映出戰爭對人民生活和社會秩序的巨大破壞,表現了詩人對亂世中百姓遭遇的同情和對世事的感慨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