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石守遊

朝市誰知世外遊,杉鬆影裏入吟幽。 爭名逐利千繩縛,度水登山萬事休。 野鳥不驚如得伴,白雲無語似相留。 傍人莫笑憑闌久,爲戀林居作退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朝市朝廷和集市,這裏代指繁華喧囂、爭名逐利的世俗之地
  • 吟幽在清幽的環境中吟詩
  • 千繩縛像被千萬條繩索捆綁,形容被爭名逐利所束縛
  • 度水登山度過河水,登上山峯,這裏指置身於山水之間。
  • 憑闌倚靠着欄杆,這裏指在山林中駐足停留
  • 林居居住在山林之中

翻譯

在這繁華喧囂的塵世中,又有誰能知曉這世外悠然的遊覽之樂?我們在杉木和松樹搖曳的影子裏走進這清幽之境,盡情吟詩。世間之人爭名逐利,就彷彿被千萬條繩索緊緊捆綁;而當我置身於山水之間,一切塵世的紛擾都煙消雲散。野外的鳥兒見了我們並不驚慌,就好像把我們當作了同伴;天邊的白雲默默無言,似乎有意把我們挽留。旁人可不要笑話我長久地倚靠着欄杆,我是因爲眷戀這山林間的居住生活,正爲日後退隱山林做打算呢。

賞析

這首詩鮮明地表達了詩人對閒適愜意的山林生活的摯愛,以及對世俗爭名逐利之風的厭棄。開篇「朝市誰知世外遊,杉鬆影裏入吟幽」即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對比,熱鬧的「朝市」與清幽世外的「杉鬆影裏」形成反差,突出了世外之遊的獨特與美好,詩人陶醉其中吟詩賞景的愜意自在之情躍然紙上。

「爭名逐利千繩縛,度水登山萬事休」一句,進一步深化這種對比,將世俗世人被功名利祿束縛的狀態比作「千繩縛」,而一旦投身山水之中,則「萬事休」,塵世煩惱皆可拋卻,盡顯山水對詩人心靈的滌盪作用。

後兩聯「野鳥不驚如得伴,白雲無語似相留」,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野鳥和白雲以人的情感與神態。野鳥把詩人當作夥伴,白雲也似有不捨之情想要挽留,生動地展現了山林的寧靜和諧,以及自然對詩人的接納歡迎,也暗示出詩人在此找到心靈歸宿之感。 最後「傍人莫笑憑闌久,爲戀林居作退謀」收束全詩,直接抒情,表明自己長久憑欄的緣由是對山林生活的深深眷戀,並已將退隱山林作爲往後的人生規劃。整首詩意境清幽,情感真摯,借景言志間抒發了超脫塵世、迴歸自然的價值追求 。

周敦頤

周敦頤

周敦頤,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 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