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秋有鶴降於吏部庭見素翁和白巖諸公有作予亦步韻二首
月作衣裳雲作行,秋高毛翮引風長。
自天降兆非無意,此地恩波定益瀼。
賦性莫須求淨土,乘軒孰與在江鄉。
遺音種種虞羅者,愧爾謀身實善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壬午: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具體對應公曆哪一年需要根據具體歷史時期推算。
- 見素翁:指某位姓翁的長者,見素可能是其字或號。
- 白巖:可能是指某位名叫白巖的人,也可能是地名或別號。
- 步韻:指按照前人詩作的韻腳作詩,即和詩。
- 毛翮:羽毛和翅膀。
- 瀼:水流動的樣子。
- 乘軒:乘坐華麗的車輛,比喻顯貴。
- 虞羅: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人,這裏可能指賢人或隱士。
翻譯
月亮化作衣裳,雲朵成爲行蹤,秋高氣爽,羽毛和翅膀在風中舒展。 天降吉祥並非沒有意義,此地的恩澤如水流般豐盈。 本性無需追求淨土,乘坐華麗的車輛,誰與我同在這江鄉之地。 留下種種遺音,讓那些捕鳥的人感到慚愧,我謀生的智慧實在是善於隱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高氣爽的景象,通過「月作衣裳雲作行」的意象,展現了詩人超脫塵世的情懷。詩中「自天降兆非無意」一句,表達了詩人對天意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樂觀態度。後兩句則通過對比「乘軒」與「在江鄉」,表達了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權貴的淡漠。最後一句「愧爾謀身實善藏」,則是詩人對自己智慧和謀略的自嘲,同時也透露出一種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