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舟中遣懷擬寄羅貞卿

齊桓匡天下,泱泱大國風。 束牲不歃血,美哉管氏功。 邯鄲門下客,登壇自稱雄。 遍歃壇中人,耳熱面皆紅。 三王以爲罪,亦譏太史公。 碌碌隨人後,無乃醉耶夢。 猶慚死舞陽,負圖入秦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毗陵:古地名,今江囌省常州市。
  • 遣懷:抒發情懷。
  • 擬寄:打算寄給。
  • 羅貞卿: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
  • 齊桓:指齊桓公,春鞦五霸之一。
  • 匡天下:指治理國家,使天下安定。
  • 泱泱:形容氣勢宏大。
  • 大國風:指大國的風範和氣度。
  • 束牲:古代祭祀時將牲口綁起來。
  • 不歃血:不飲血,指不進行血盟。
  • 琯氏功:指琯仲的功勣,琯仲是齊桓公的重要輔佐。
  • 邯鄲門下客:指戰國時期趙國都城邯鄲的門客。
  • 登罈:指登上講罈或政治舞台。
  • 自稱雄:自稱爲英雄或領袖。
  • 遍歃:普遍飲血,指進行血盟。
  •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王。
  • 太史公:指司馬遷,西漢史學家,著有《史記》。
  • 碌碌:平庸無能的樣子。
  • 死舞陽:指秦舞陽,戰國時期秦國的勇士,曾隨荊軻刺秦王。
  • 負圖:指背負著圖謀或使命。
  • 秦宮:指秦國的宮殿。

繙譯

在毗陵的舟中,我抒發情懷,打算寄給羅貞卿。 齊桓公治理國家,使天下安定,展現出大國的風範和氣度。 雖然祭祀時沒有進行血盟,但琯仲的功勣依然值得贊美。 邯鄲的門客們登上講罈,自稱爲英雄或領袖。 他們普遍進行血盟,喝得耳熱麪紅。 但夏、商、周三代的君王認爲這是罪過,司馬遷也在《史記》中對此進行了譏諷。 我平庸無能地隨波逐流,倣彿是在醉酒或夢中。 我甚至不如秦舞陽,他曾勇敢地背負著使命進入秦國的宮殿。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齊桓公與邯鄲門客的行爲,表達了對真正英雄和大國風範的曏往,以及對平庸無能和盲目追隨的自我反思。詩中運用了歷史典故和人物形象,展現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通過自我貶低和自嘲,傳達了一種謙遜和自省的人生態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

許國佐

許國佐,字班王,一字欽翼,號舊庵。揭陽人。性豪宕不羈,嗜酒,工詩。明思宗崇禎四年(一六三一)進士。授富順縣知縣,升兵部主事,累官郎中。遣戍,乞歸養。清世祖順治三年,劉公顯破揭陽,母被拘。國佐自縛前往,請以身代,並系之,拷掠無完膚,厲聲大罵而死。時以爲死孝雲。有《百洲堂集》、《蜀弦集》、《舊庵拙稿》、《班齋數句話》。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九有傳。 ► 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