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中秋日同鄒儀生張禹公集飲郭先生館登水明樓時翁山別出期菊裏元孝不至校書小梧泣訴贖身

· 樑憲
東湖幾度共相期,把臂清秋每恨遲。 萬樹芙蓉迷渡口,一船簫鼓出江湄。 交遊散落音書杳,蹤跡飄零劍佩知。 起舞夜深添意氣,尊前猶自惜蛾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甲寅: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具體對應現代哪一年需要根據歷史年表查詢。
  • 東湖:地名,可能指某個具體的湖泊或地區。
  • 把臂:握手,表示親密。
  • 芙蓉:荷花。
  • 簫鼓:古代的樂器,簫和鼓,常用於伴奏或慶典。
  • 江湄:江邊。
  • 交遊:交往的朋友。
  • :遙遠,無法觸及。
  • 劍佩:佩劍,古代文人常佩劍以示身份。
  • 起舞夜深:深夜中起舞,形容豪放不羈的生活態度。
  • 尊前:酒杯前,指宴席上。
  • 蛾眉:古代對美女眉毛的美稱,這裏可能指美女或美好的事物。

翻譯

我們曾多次約定在東湖相聚,每次在秋天握手相見時總是感到時間過得太慢。湖邊的萬朵荷花迷住了渡口,一艘船上簫鼓聲聲,駛出江邊。朋友們散落四方,音信全無,我們的行蹤飄忽不定,只有佩劍知曉。深夜中起舞增添了豪情,宴席上依舊珍惜眼前的美好。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與朋友們在東湖相聚的情景,通過「萬樹芙蓉迷渡口,一船簫鼓出江湄」的生動描寫,展現了秋日湖光山色的美麗和朋友們歡聚的愉悅。詩中「交遊散落音書杳,蹤跡飄零劍佩知」反映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離散的感慨。結尾的「起舞夜深添意氣,尊前猶自惜蛾眉」則表現了詩人即使在深夜中也不減豪情,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友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珍視。

樑憲

樑憲,字緒仲。東莞人。明思宗崇禎間任推官。後棲隱羅浮。著有《樑無悶集》、《黃冠悶語》。事見民國張其淦《東莞詩錄》卷二二。樑憲詩,以北京圖書館藏清初刻本《樑無悶集》爲底本。 ► 1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