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趙汝存宿大關山洞借食僧家

· 溫純
簇錦傳燈照眼明,興來披豁總關情。 觀風轉向雲巖下,得侶何妨鳥道行。 辟穀山中容我住,採芝方外有僧迎。 逢人說盡金銀氣,誰向空門問此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簇錦:形容色彩鮮豔、繁花似錦的景象。
  • 傳燈:佛教用語,指傳遞佛法,這裏比喻僧人傳遞的光明或智慧。
  • 照眼明:形容事物明亮,引人注目。
  • 披豁:敞開,這裏指心情開朗。
  • 關情:牽動情感。
  • 觀風:觀察風向,這裏比喻觀察形勢或風氣。
  • 雲巖:山岩高聳入雲,形容山勢險峻。
  • 得侶:找到伴侶或同伴。
  • 鳥道:形容道路險峻,只有鳥兒才能飛過。
  • 辟穀:道教修煉方法,指不食五穀以求長生。
  • 採芝:採摘靈芝,道教中象徵修煉成仙的行爲。
  • 方外:世俗之外,指僧侶或道士的生活。
  • 空門:佛教,指出家修行。
  • 金銀氣:世俗的富貴氣息。

翻譯

繁花似錦,僧人傳遞的光明照亮了眼前,興致一來,心情開朗,總是牽動着情感。 觀察形勢轉向雲霧繚繞的山岩之下,找到伴侶,何妨一同行走那險峻的鳥道。 在山中,我願住下,不食五穀,有僧人迎接我採摘靈芝。 逢人便談論世俗的富貴,但有誰會向空門詢問此生的意義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大關山洞與僧人共宿時的所見所感。詩中,「簇錦傳燈」與「照眼明」形象地描繪了僧人傳遞佛法的光明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佛法的嚮往和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後句中的「觀風轉向雲巖下」和「得侶何妨鳥道行」則展現了詩人對險峻山路的勇敢面對和對同伴的珍視。最後兩句則反映了詩人對世俗富貴的淡漠和對佛教生活的思考,體現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懷。

溫純

明陝西三原人,字景文,一字叔文,號一齋。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壽光知縣,徵遷戶科給事中。累遷至左都御史。時礦稅使四出,所至作惡多端。純屢疏陳,不報。曾倡諸大臣伏闕泣請罷礦稅。後以與首輔沈一貫不合,力請致仕。卒諡恭毅。有《溫恭毅公集》。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