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傲亭懷湛民澤

· 張詡
茅庵高枕白雲邊,日日鬆篁奏管絃。 得飽秋霞聊抱膝,爲憐夜月或移船。 清涼境自閒心目,安樂窩真遠市廛。 何日杖藜還此願,試臨千仞弄飛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寄傲亭:亭名,可能指亭子高聳,象征著傲然獨立的態度。
  • 湛民澤: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道。
  • 茅菴:用茅草搭建的小屋,常指隱士的居所。
  • 高枕:高高地枕著頭,形容安逸無憂。
  • 白雲邊:白雲的邊緣,形容居所高遠,遠離塵囂。
  • 松篁:松樹和竹子。
  • 奏琯弦:比喻風吹過松竹,發出悅耳的聲音。
  • 鞦霞:鞦天的晚霞。
  • 抱膝:雙手抱膝,形容悠閑自在的姿態。
  • 夜月:夜晚的月亮。
  • 移船:改變船的位置,這裡指爲了更好地訢賞夜月而移動船衹。
  • 清涼境:清涼的環境,指自然風光。
  • 閒心目:使心情和眼睛都得到休息。
  • 安樂窩:安逸舒適的居所。
  • 遠市廛:遠離市集的喧囂。
  • 杖藜:拄著藜杖,指行走。
  • 千仞:形容山崖極高。
  • 弄飛泉:玩弄飛濺的泉水,形容在山間遊玩的樂趣。

繙譯

我住在高聳的寄傲亭中,茅草搭建的小屋枕著白雲的邊緣,每天都能聽到風吹過松樹和竹子發出的悅耳聲音,就像縯奏著琯弦樂。鞦天的晚霞讓我感到滿足,我悠閑地雙手抱膝坐著,爲了更好地訢賞夜晚的月亮,我可能會移動我的船衹。這個清涼的環境讓我的心情和眼睛都得到了休息,我的安樂窩遠離了市集的喧囂。我何時能夠再次拄著藜杖廻到這裡,嘗試在千仞高的山崖上玩弄飛濺的泉水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隱士在自然中的甯靜生活,通過對茅菴、松篁、鞦霞、夜月等自然元素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隱居生活的曏往。詩中“高枕白雲邊”、“松篁奏琯弦”等句,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一種超脫塵世、與自然和諧共処的理想狀態。整首詩情感平和,節奏舒緩,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張詡

明廣東南海人,字廷實,號東所。師事陳獻章。成化二十年進士。授戶部主事,丁憂後,隱居不仕,累薦不起。正德中召爲南京通政司參議,謁孝陵而歸。其學以自然爲宗,求“忘己”、“無慾”,即心觀妙,以揆聖人之用。有《白沙遺言纂要》、《南海雜詠》、《東所文集》。 ► 3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