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夜坐

漠漠荒城暮,飄飄旅笛哀。 坐看寒燭盡,愁絕夜更催。 冀北花爭發,秦西雁不來。 歲華容易改,春盡且塵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漠漠:形容荒涼寂靜的樣子,(mò mò)。
  • 荒城:廢棄或荒蕪的城市。
  • :傍晚,黃昏。
  • 飄飄:形容笛聲輕盈而悠長,(piāo piāo)。
  • 旅笛:旅行者的笛子,常用以表達離愁別緒。
  • 寒燭:寒冷夜晚中的蠟燭,暗指時間的流逝。
  • :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
  • 冀北:古冀州北部,泛指北方地區。
  • 花爭發:形容花兒爭相開放,春天的氣息濃厚。
  • 秦西:古代秦國西部,此處代指遠方。
  • 雁不來:大雁未至,象徵着消息斷絕或離別。
  • 歲華:歲月,時光。
  • :改變,流逝。
  • 春盡:春天結束。
  • 塵埃:比喻世事變遷,生活瑣碎。

翻譯

在一個寂靜的夜晚,身處荒涼的古城,遠處飄來一曲憂傷的旅人笛聲。我坐着凝視那根漸漸燃盡的寒燭,心中愁苦無比,彷彿每過一更夜色都在加重我的哀愁。北方的花朵雖然正熱烈綻放,但來自遠方的雁卻沒有飛來。時光如流水般輕易地流逝,春天已接近尾聲,只留下塵土和瑣碎的生活。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夜晚在平遙城中的孤獨感受,通過荒城、旅笛、寒燭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淒涼而深沉的氛圍。詩人寓情於景,表達了對時光易逝、人生無常的感慨,以及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冀北花爭發,秦西雁不來"一句,以對比手法展現了內心的矛盾,花開的熱鬧反襯出雁歸的期盼落空,寓意着詩人對團聚的渴望與現實的無奈。整首詩語言簡潔,情感深沉,富有哲理。

韓邦奇

明陝西朝邑人,字汝節,號苑洛。正德三年進士,授吏部主事,進員外郎。以上疏論時政忤旨,謫平陽通判。遷浙江按察僉事。中官採富陽茶魚,爲民害,邦奇作歌哀之。遂被誣陷,斥爲民。嘉靖初,起復爲山東參議。後屢起屢罷,終以南兵部尚書致仕。邦奇性剛直,治政嚴肅,自奉節儉。一生好學不倦,經子史及天文、地理、樂律、術數、兵法之書無不通究。著述甚富。有《易學啓蒙意見》、《禹貢詳略》、《苑洛志樂》、《洪範圖解》等。 ► 2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