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園公清福圖
無危即爲安,無辱即爲榮。
山中寡塵鞅,高枕有餘清。
攤書負日臥,呼童課春耕。
溷跡田父間,相看不問名。
牛羊歸古巷,灌木薄山楹。
渴飲沆瀣漿,飢餐秋菊英。
披裘徒爾爾,負薪復何營。
放跡逍遙遊,淡寞神不攖。
葛鮑如可揖,天路坐相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塵鞅(chén yāng):世俗事務的束縛。
- 溷跡(hùn jì):指混跡。
- 沆瀣漿(hàng xiè jiāng):夜間的水氣,露水。
- 攖(yīng):擾亂,干擾。
翻譯
沒有危險就是平安,沒有恥辱就是榮耀。 在山中少有世俗事務的束縛,高枕無憂且有許多清新之感。 攤開書本曬着太陽躺着,呼喚僮僕安排春耕之事。 混跡在農夫之間,彼此相見也不過問姓名。 牛羊回到古老的巷子,灌木叢貼近山間的房屋柱子。 渴了就飲露水,餓了就吃秋菊的花朵。 披着裘衣也不過如此,揹着柴薪又能怎樣呢。 放縱自己逍遙自在地遊玩,淡泊寂寞心神不會受到擾亂。 像葛洪和鮑敬言那樣的人如果可以拜訪,那麼通往天界的路也會相迎。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種遠離塵世紛擾、迴歸自然的生活狀態。詩中表達了對平安、榮耀的獨特理解,強調內心的寧靜和無拘無束。作者在山中享受着清新與自由,擺脫了世俗事務的束縛,過着閒適的生活。他曬書、安排春耕、與農夫相處,展現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詩中還描述了飲露水、食秋菊的情景,體現了對自然的親近和對簡樸生活的追求。整首詩營造出一種逍遙自在、淡泊寧靜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內心平靜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