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香山禪院示玉峯上人

· 謝榛
清秋策馬湖西路,孤寺鳴鐘山欲暮。 偶逢老衲是同鄉,相對不言中有悟。 人生自抱摩尼珠,乾坤誰種菩提樹。 何勞長檢貝葉經,如來在心非在形。 蒲團坐久忘爾我,不知草蟲喧戶庭。 夜半無燈亦無月,檐前松柏何青青。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老衲(nà):年老的僧人。
  • 摩尼珠:寶珠,這裏喻指人的本性或佛性。
  • 菩提樹:傳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這裏借指覺悟、智慧。
  • 貝葉經:指寫在貝葉上的佛經。
  • 蒲團:用蒲草編織成的圓形墊子,供僧人蔘禪打坐時使用。

翻譯

在清爽的秋日,我驅馬行至湖西的路上,山寺中傳來鐘聲,山似乎也要在日暮中沉睡了。偶然遇到一位年老的同鄉僧人,我們相對而坐,雖默不作聲,卻心有領悟。 人生本來就擁有如寶珠般的佛性,這天地間誰又能真正種下象徵覺悟的菩提樹呢?何必長時間翻閱貝葉經呢,真正的如來佛在心中而不在形式上。 在蒲團上坐久了,忘卻了你我之分,也沒察覺到草蟲在門戶庭院中喧鬧。 夜半時分,沒有燈光也沒有月光,只看到屋檐前的松柏依然青翠。

賞析

這首詩以秋日訪寺爲背景,表達了對人生佛理的感悟。首聯通過描寫清秋的景色和山寺的鐘聲,營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頷聯中詩人與同鄉老衲相對而坐,心有領悟,體現出一種心靈的默契和對禪理的感悟。頸聯則探討了佛性和修行的真諦,認爲佛性在人心中,而不是通過外在的形式來追求。尾聯進一步強調了在禪境中忘卻自我、與自然融爲一體的境界。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清幽,富有禪意,表現了詩人對人生和佛理的深刻思考。

謝榛

明山東臨清人,字茂秦,自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爲歌詩,有聲於時。嘉靖間至京師,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榛以布衣爲之長,稱五子。旋以論文與攀龍交惡,遂削其名於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晉諸王爭延致之,河南北皆稱謝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