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

嗟我南行舟,日夜向南浮。今日看汶水,自此南北流。 帝京忽已遠,落日生暮愁。當年宋尚書,廟貌崇千秋。 丈夫苟逢時,何必有大猷?嘆我學禹貢,胸中羅九州。 杖策空去來,令人笑白頭。嘗疑伯顏策,毋乃非令謀! 洪範天錫禹,大道衍箕疇。五行有汩陳,三事乃不修。 鯀堤日以興,百川失其由。不見徐、房間,黃河載高丘。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南行舟:向南行駛的船。
  • 汶水:河流名。
  • 帝京:京城,指當時的明朝都城。
  • 宋尚書:指南宋抗金名臣李綱,死後追贈爲尚書。(「綱」讀音爲「gāng」)
  • 大猷(yóu):遠大的謀略。
  • 禹貢:《尚書》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地理名著。
  • 杖策:拄着柺杖。
  • 伯顏策:此處指元朝將領伯顏的策略。
  • 洪範:《尚書》中的篇名,相傳爲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天地之大法」。
  • 天錫禹:上天賜予大禹。
  • 箕疇(chóu):指《洪範》九疇,傳說爲箕子所述,故名。
  • 汩(gǔ)陳:錯亂陳列。
  • 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三件政事。

翻譯

唉,我乘坐的向南行駛的船,日夜不停地向南漂流。今天看到了汶水,從此處開始汶水南北分流。 京城忽然已經很遠了,落日時分心生暮年的憂愁。當年的宋尚書李綱,廟宇雄偉,英名流傳千秋。 大丈夫如果遇到好時機,何必一定要有遠大的謀略呢?可嘆我鑽研《禹貢》,心中裝着整個九州。 拄着柺杖白白地來來去去,讓人嘲笑我到了白頭。曾經懷疑伯顏的策略,恐怕不是好的計謀吧! 上天把《洪範》賜予大禹,大道從箕子所述的九疇中衍生。五行錯亂排列,三件政事沒有做好。 鯀所築的堤一天天興起,衆多河流失去了它們的流向。看不見徐、房一帶,黃河水氾濫使得高地也像山丘一樣。

賞析

這首詩以歸有光乘船南行的所見所感爲線索,表達了他對歷史、現實的思考和感慨。詩中提到了汶水的分流,聯想到京城的遙遠,抒發了時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憂愁。通過對宋尚書李綱的緬懷,表現了對英雄的敬仰和對時代的感慨。同時,詩人感嘆自己雖胸懷大志,鑽研《禹貢》,卻未能施展抱負,流露出一種無奈和自嘲。詩中還對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進行了評價和反思,如對伯顏策的懷疑,對大禹治水和洪範九疇的提及,以及對鯀堤和黃河氾濫的描述,反映了詩人對治國理政和社會現實的關注。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複雜,既有對歷史的追思,也有對現實的批判,體現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歸有光

歸有光

歸有光,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衆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爲“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爲“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