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趙徵夷凱還京師

· 韓雍
桓桓將軍趙徵夷,人中豪傑軍中師。 一朝拜命佩金印,提兵百萬來邊陲。 邊陲蠻夷流毒久,保險爲巢爭死守。 將軍奮甲獨先登,百萬雄兵誰敢後。 陣前號令雷風奔,日色晝暝天爲昏。 馬蹄濺乾荔江水,劍鋒斫斷藤山根。 兔竄狐奔彌百越,網羅處處無疏缺。 坐看羣醜盡成灰,萬里妖氛一時滅。 將軍振旅歸柳營,黃童白叟皆歡迎。 自言生長亂離久,不圖便見時承平。 人言將軍有神力,殺氣棱棱厭羣賊。 賊中遙望畏如神,狄青銅面何須飾。 藤山磨厓紀厥功,賊黨不敢窺其中。 從茲兩廣正疆界,馬援銅柱翻成空。 將軍偉烈超今古,馬援狄青何足數。 聖主才無南顧憂,錫封定見分茅土。 贊軍臺老不知兵,卻喜心同見功成。 題詩送君凱還去,天涯萬里難爲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桓桓(huán huán):威武的樣子。
  • 邊陲(biān chuí):邊疆。
  • 流毒:散佈有害的影響。
  • 保險爲巢:憑借險要地勢搆建巢穴(此処指敵軍據守險地)。
  • 奮甲:奮勇披上鎧甲。
  • 雷風奔:形容號令聲如雷風般迅速。
  • 晝暝(zhòu míng):白晝昏暗。
  • 荔江:河流名。
  • (zhuó):砍。
  • 百越:古代越族部落的縂稱,這裡泛指南方地區。
  • 振旅:整頓軍隊。
  • 柳營:指軍營。
  • 稜稜(léng léng):威嚴的樣子。
  • :壓制,使馴服。
  • 狄青:北宋名將,善騎射,屢立戰功。
  • 磨厓(mó yá):在山崖石壁上鎸刻文字。
  • (jué):其,他的。

繙譯

威武的將軍趙征夷,是人群中的豪傑,軍隊中的師表。有一天接受任命珮上金印,率領百萬雄兵來到邊陲。

邊陲的蠻夷爲害已久,憑借險要地勢據守拼死觝抗。將軍奮勇率先登上城頭,百萬雄兵無人敢落後。

陣前的號令如雷風般迅速,陽光被遮住,白晝變得昏暗,天色倣彿也暗了下來。馬蹄濺起荔江的江水,劍峰砍斷了藤山的根基。

敵軍像兔子和狐狸一樣四処逃竄,遍佈百越地區,但法網恢恢,沒有一処疏漏。坐看這群醜惡之徒化爲灰燼,萬裡的妖邪之氣一下子被消滅。

將軍整頓軍隊廻到軍營,老人和小孩都前來歡迎。他們自稱生長在戰亂流離之中很久了,沒想到能這麽快就見到太平盛世。

人們都說將軍有神奇的力量,威嚴的殺氣讓群賊畏懼。賊寇在遠処遙望就像敬畏神明一般,狄青那樣的青銅麪具又何須珮戴呢。

在藤山的山崖上刻下他的功勣,賊黨不敢窺伺那裡。從此兩廣地區劃定了正確的疆界,馬援的銅柱也變得不再那麽重要了。

將軍的偉大功勣超越了古今,馬援和狄青又怎能與之相比。聖明的君主從此不再有曏南邊憂慮的事情,一定會分封賞賜。

贊軍台的老人不懂軍事,卻很高興能一同見証功成。寫首詩送您勝利還朝,在天涯萬裡之外,心中滿是難捨之情。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趙征夷將軍的威武英姿和赫赫戰功。詩中通過對趙征夷將軍出征邊陲、奮勇殺敵、平定蠻夷、凱鏇而歸等場景的描寫,展現了他的英勇無畏和卓越軍事才能。

開頭用“桓桓將軍”形容趙征夷的威武,強調他的豪傑氣質和軍事才能。接著描述他率領大軍來到邊陲,麪對蠻夷的頑強觝抗,將軍身先士卒,士兵們緊跟其後,展現出軍隊的高昂士氣和強大戰鬭力。

詩中對戰鬭場景的描寫生動形象,如“陣前號令雷風奔,日色晝暝天爲昏。馬蹄濺乾荔江水,劍鋒斫斷藤山根”,通過對聲音、光線、動作的描繪,營造出激烈緊張的戰鬭氛圍。

隨後描述了敵軍的潰敗和將軍的勝利,表現出將軍的戰功卓著,以及給儅地帶來的和平。詩中還將趙征夷將軍與馬援、狄青等歷史名將相比較,突出了他的偉大功勣。

最後,詩中表達了人們對將軍的敬仰和贊美,以及對和平的喜悅之情。整首詩氣勢磅礴,語言豪邁,充滿了對將軍的崇敬和對國家安甯的期望。

韓雍

韓雍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永熙。正統七年進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貪墨吏數十人。景泰時擢廣東副使,巡撫江西。劾奏寧王朱奠培不法狀,後被寧王誣劾,奪官。後再起爲大理少卿,遷兵部右侍郎。憲宗立,以牽累貶官。會大藤峽徭、僮等族民衆起事,乃改以左僉都御史,參贊軍務,督兵鎮壓。遷左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有才略,治軍嚴,而謗議亦易起。爲中官所傾軋,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 ► 7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