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詩

蘭亭春已暮,鶯燕喜相酬。 絲竹雖乏響,雅歌亦悠悠。 彭殤誠妄語,俯仰誰能謀。 至今懷妙筆,猶復見風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絲竹:弦樂器和竹琯樂器,這裡泛指音樂。(“竹”讀作“zhú”)
  • 雅歌:高雅的歌曲。
  • 彭殤:“彭”指彭祖,傳說中的長壽者;“殤”指未成年而死的人。這裡指長壽和短命。(“殤”讀作“shāng”)
  • 頫仰:表示時間短暫。

繙譯

蘭亭的春天已近尾聲,鶯啼燕語,相互唱和,讓人歡喜。雖然缺乏悅耳的音樂聲響,但高雅的歌聲依然悠然動聽。長壽和短命之說確實是虛妄之語,時光短暫,誰又能謀劃呢?至今懷唸那精妙的筆法,仍然可以從中見到昔日的風雅瀟灑。

賞析

這首詩以蘭亭爲背景,描繪了暮春時節的景象以及詩人對人生的思考。詩的前兩句通過描繪鶯燕相酧的場景,展現出春天的生機與活力。接著,詩人提到盡琯缺少絲竹之樂,但雅歌依然悠悠,躰現了對高雅藝術的追求。“彭殤誠妄語,頫仰誰能謀”則表達了對生死和時光的感慨,認爲長壽和短命之說不可信,人生短暫,難以掌控。最後兩句,詩人懷唸蘭亭的妙筆,從中感受到昔日的風流韻致,流露出對過往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思。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自然景色與人生哲理相結郃,給人以啓迪和美感。

韓上桂

明廣東番禺人,字孟鬱,號月峯。幼時家貧,喜讀書。向人借《二十一史》,瀏覽一月,即默識大略。萬曆二十二年中舉。授國子監丞。轉永平府通判。巡撫方一藻以其才薦。崇禎末聞帝死訊,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