繚絲燈次李西涯楊邃庵二先生韻二首

聖朝威德務懷柔,萬里滇南比內州。 邛竹多年通市易,寶燈今日盛傳流。 僰人技巧新曾見,織女功庸久未酬。 卻憶當年李學士,玉堂詩酒坐淹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聖朝:本朝,指明朝。
  • 威德:威力和德行。
  • 懷柔:用政治手段籠絡其他的民族或國家,使其歸附。
  • 滇南:雲南的南部地區。
  • 內州:內地的州郡。
  • 邛(qióng)竹:古代西南邛都地區所產的竹子,可以用來製作手杖,也泛指手杖。
  • 市易:交易,買賣。
  • 僰(bó)人:中國古代西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
  • 織女:這裏指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的人。
  • 功庸:功勞,功績。
  • 淹留:長期逗留,羈留。

翻譯

當今聖明朝廷的威力和德行致力於用政治手段籠絡人心,讓萬里之外的滇南地區如同內地的州郡一樣。邛竹多年來一直用於交易買賣,珍貴的燈如今廣泛地流傳開來。僰人的技藝新奇,我曾親眼見到,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的人的功績長久以來卻未得到應有的報酬。我不禁回憶起當年的李學士,在翰林院飲酒作詩,長久逗留。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時期滇南地區的一些情況,如當地的貿易、手工藝品以及文化氛圍等。詩中表達了對朝廷治理政策的肯定,同時也對當地人民的技藝和貢獻給予了關注,認爲他們的功績未得到充分的回報。最後通過回憶李學士在翰林院的詩酒生活,增添了一份文化氣息和對過往的懷念。整首詩意境開闊,語言流暢,既展現了對時事的觀察,又融入了個人的情感和思考。

歸有光

歸有光

歸有光,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衆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爲“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爲“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