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亭記

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爲亭者。」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園於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於其偏。迨淮南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爲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餘,此大雲庵爲滄浪亭也。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臺,望五湖之渺茫,羣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爲者哉?雖然,錢鏐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爲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於千載,不與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遊,呼之爲滄浪僧云。」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譯文

文瑛和尙居住在大雲庵,那裏四面環水,從前是蘇子美建造滄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請我寫篇《滄浪亭記》,説:“過去蘇子美的《滄浪亭記》,是寫亭子的勝景,您就記述我修復這箇亭子的緣由吧。” 我説:從前吳越建國時,廣陵王鎮守吳中,曾在內城的西南修建了一箇園子,他的外戚孫承佑,也在它的旁邊修了園子。到吳越被宋國滅亡時,這箇園子還沒有荒廢。最初蘇子美在園中造了滄浪亭,後來人們又在滄浪亭的遺址上修建了大雲庵,住進了和尙。這是從滄浪亭到大雲庵的演變過程。大雲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了。文瑛尋訪亭子的遺迹,又在廢墟上按原來的樣子修復了滄浪亭。這是從大雲庵到滄浪亭的演變過程。 歷史在變遷,朝代在改易。我曾經登上姑蘇臺,遠眺浩渺的五湖,蒼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國家,闔閭、夫差爭奪的對象,子胥、文種、范蠡籌劃的事業,如今都已消失殆盡了,大雲庵和滄浪亭的興廢,又算得了什麽呢?雖然如此,錢鏐趁天下動亂,竊據權位,佔有吳越,國富兵強,傳了四代,他的子孫親戚,也借著權勢大肆揮霍,廣建宮館園囿,盛極一時,而子美的滄浪亭,卻被和尙如此欽重。可見士人要想垂名千載,不與吳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文瑛好讀書,愛做詩,常與我們郊遊,我們稱他爲滄浪僧。

注釋

浮圖:即浮屠,梵語音譯,指佛。這裏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尙。 文瑛:生平不詳。 庵:小廟,多爲女尼所居。 蘇子美:蘇舜欽,字子美,北宋詩人。他曾建滄浪亭,自號滄浪翁。該亭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亟:屢次。 吳越:指吳越王,即唐末錢鏐,官拜節度使。後擁兵自重,建國吳越,稱吳越國王,是五代十國時的十國之一,轄地包括今浙江、江蘇西南、福建東北部地區。 有國時:國家存在的時候。 廣陵王:指吳越王錢鏐的兒子錢元瓘。 吳中:指蘇州一帶地區。 治南園:辟建南園。 子城:附屬於大城的小城,這裏指內城。 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 孫承祐:錢鏐的孫子錢俶的岳父,故説爲“外戚”。 迨:到,等到。 淮海納土:指吳越國主錢俶獻其地於宋。納土,指將國土貢獻給了宋王朝。 禪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 遺事:前人或前代畱下來的事迹。 復:恢復。 構:指建築。 朝市:人世,塵市。 改易:改變,變化。 姑蘇之臺:姑蘇臺,在今蘇州城西南。據傳是春秋末期由吳王闔閭、夫差兩代君主所建,工程浩大。越滅吳,被焚毁。 五湖:這是泛指包括太湖在內附近所有的湖泊。 渺茫:形容一望無際。 太伯:周代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傳説太子準備將幼子季歷立爲王,於是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就遠避江南,遂爲當地君長,成了春秋時吳國的開國者。 闔閭:春秋時吳國的國王(公元前514-公元前496年)。夫差:闔閭的兒子,吳國的國王(公元前496-公元前475年)。 子胥:姓伍,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他的父親伍奢、哥哥伍尙,被楚平王殺害,他投奔到吳國,曾輔助吳王夫差伐越。 仲:文種,春秋末年越國大夫,楚人; 蠡:范蠡,春秋末年楚人,曾輔助越王滅吳。 錢鏐:吳越國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907-公元932年)。 四世:四代。吳越國共歷五主,故云。 姻戚:因婚姻關係而結成的親戚。 乘時:趁機。 奢僭(jiàn):奢侈豪華過度而不合禮制法度。僭,超越本分。 釋子:佛教徒的通稱。因出家修行的人,都捨棄了俗姓,以佛釋迦爲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稱爲釋子。 澌(sī)然而俱盡:猶一同消亡。澌,冰塊消融的樣子。 有在:猶言就在這箇地方。 徒:門生,學生。 遊:交遊。

《滄浪亭記》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是作者應佛徒文瑛的請求而寫的一篇專記。全文以不到三百字的篇幅,記述了滄浪亭的歷史變遷,幷通過古今對比,抒發了作者對世事變化的感慨,表現了自己對名利等的淡泊胸懷。

賞析

全文可分爲三段,第一段主要説明寫作此文的原因。首句即點明文瑛所居之地乃宋代著名詩人蘇舜欽昔日所建滄浪亭的舊址。這是全文的一根主綫,後文的記述歷史、抒發感慨,都是緊緊圍繞這根主綫的。緊接著的「亟求」二字,不僅表達了文瑛對作者的敬慕推崇,也表明了作者謙虛的美德。因爲蘇舜欽曾寫過一篇《滄浪亭記》,自己若冒然而寫,則有不恭不敬之嫌。「亟求」,則可謂盛情難卻,不得不寫,幷非有意班門弄斧。按常理,此種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滄浪亭優美的景色和精良的結構上,可本文卻幷未涉及於此,原因就是作者沒有以自己的口來進行解釋説明,而是巧妙地設計了一段文瑛的請求之語,這段看似平常的對話,卻含深義。原來蘇子美爲此寫過記,且是「記亭之勝也。」作者不願拾人牙慧、步人後塵,而是另闢蹊徑,把重點放在「所以爲者」之上。利用對話避免正面平鋪直敍的獃板,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受。這種藝術構思确實可謂巧妙。 文章的第二段主要記述滄浪亭多次發生變化的歷史過程,作者抓住了由「園」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變化,不到一百字的篇幅,表現了長達六百多年的悠久歷史,説明作者具有高超的槪括能力和廣博學識。 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在抒發自己因園亭的變化而産生的感慨之同時,強調了「士之欲垂名於千載」、「則有在矣」的道理,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的胸懷。世享變化乃古今之必然,登高臺,眺望山湖想到早在春秋時,許多人爲吳越之地爭奪不休,「天下攘攘,皆爲利往」,而今像太伯虞仲、闔閭夫差、子胥、種蠡已是歷史的匆匆過客。與之相比,庵與亭的變化就能算不得什麽了。透過感慨,作者那種欲超脫於塵事羈絆的淡然就呈現出來了。作者將筆一宕,又落在滄浪亭上。此地在錢氏吳越之時是「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今不僅澌然而盡,甚至未給後人留下任何印象。與之相反的是蘇舜欽建造的一座小亭,卻令後人「欽重如此」。通過對比,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可以見士之欲垂名於千載,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一篇曲折文字,主意衹在此一句。作者未作更明白的揭示,不言明而令人盡可意會,留有豐富的想象餘地。
歸有光

歸有光

歸有光,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衆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爲“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爲“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