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楊亦琳韓芬男
註釋
- 芳躅(zhú):指前賢的蹤跡。
- 曛(xūn)旭:落日的餘暉和清晨的陽光,指朝夕。
- 醯(xī)雞:一種小飛蟲,常用以比喻眼界不廣,見識淺薄的人。
- 斥鴳(yàn):一種小鳥,常用來比喻胸無大志的人。
- 溘浥(kè yì):忽然消逝。
- 駒隙:比喻光陰迅速,像駿馬馳過狹小的縫隙一樣。
- 罔象(wǎng xiàng)珠:傳說中的水怪罔象所吐的寶珠,比喻稀有的寶物。
- 汩(gǔ)沒:埋沒,沉淪。
翻譯
當今詞壇有誰能重振前賢的風采呢,近來有楊生和韓生展現出卓越的才能。他們結交朋友不看重世間的名聲,視富貴如浮雲,並非他們所追求的。 心裏明白文學創作極具神奇的力量,常常沉思吟詠,以至於從清晨到黃昏。九州四嶽都不放在眼裏,世俗的名利束縛不了他們。 普通的人在世間庸庸碌碌,像醯雞和斥鴳一樣爲了微不足道的利益紛爭追逐。人生短暫,百年之後都將同樣消逝,山中的墳墓堆積如簇。 時光如白駒過隙,不等待任何人,那些王侯貴族最終也會衰敗傾覆。即便牀頭有千兩黃金,到年老死去時也難免遭受溝壑中的恥辱。 人們忙碌地追求着所謂的不朽,任憑自己被當作牛馬和幼崽驅使。誰能探尋到赤水的罔象珠,誰能剖析荊山的卞和玉呢? 楊生意氣風發,豪情飛揚,韓生剛勁有力,超出世俗。對於那些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言論,他們毫不理會,卻向我殷勤地展示他們清新的作品。 他們自稱這首曲子懂得的人很少,屈原已死,宋玉也感到悲哀。前人有揚雄、司馬相如,後人有鮑照、謝靈運,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終歸是有所參差。 大曆年間的詩壇若沒有李白、杜甫,就不會有那般光芒四射、絢麗多彩的景象。西山的月亮落下,衆星顯現,北斗星常常高懸在霄漢,潔白明亮。 宋元時期詩壇沉淪,誰來複興呢,我們明朝的北方出現了一些優秀的作者。他們力挽狂瀾,扭轉不良文風,使其迴歸高雅。 長篇短調不容易完成,他們的作品曲調越高雅,能應和的人就越少。近來濟南出現了一些傑出的人才,何況還有六個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們的作品豐富多彩,蘊含着靈動的文思,新的作品不斷涌現,紛紛流傳。這創作的精妙如同鬼斧神工,千百年後依然卓越不凡,超越時代。 於是使得後輩學者突破困境,否則萬古都將處於黑暗之中。我年少時就沉迷於詩歌,如今已成癖好,可這冥冥之中的才華誰能真正賞識呢? 隻言片語便想要揭示詩歌的奧祕,讓在座的人都驚歎不已,爲之變色。我這一生落落寡合,知己甚少,兩鬢斑白,頭髮遮住了耳朵。 在清懶齋中常常安睡,太陽三丈高了還未起牀。沉醉於山林之中,頗爲自傲,很少出門,也不需要遠離城市。 雖然有學生們送的月俸錢,但家中還是四壁空空。狂放起來就敞開衣服大聲呼喊,管仲和鮑叔牙那樣的情誼不再,雷義和陳重那樣的友情也已消逝。 人生的相遇實在是難得,握手相見便相互傾心。我平生不懂得去討好別人,楊生和韓生卻常常被我掛在嘴邊。 他們的才華和氣概如高山般雄偉,誰能真正看見呢,他們的氣概常常像要吞掉雲夢澤一樣宏大。想要打破沉寂,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相互說着豪邁的話語,氣勢磅礴。 大丈夫應該追求身後的名聲,千萬不要爲了世俗的名利而忙碌奔波。袖中的名帖常常模糊不清,幾乎想要扔掉,因爲那些人並非我的同道。 手持三尺吳鉤,懷着一顆赤誠之心,仰望青天,引發無盡的遐想。
賞析
這首詩以讚揚楊亦琳和韓芬男的文學才華和高遠志向爲主線,表達了詩人對詩歌創作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詩中通過對楊、韓二人的讚美,展現了他們超越世俗、追求高雅藝術的精神,同時也反映了詩人自己對詩歌的執着和對知音的渴望。 詩中運用了大量的歷史典故和對比手法,如「九州四嶽不在眼,塵纓世網胡能束」,將楊、韓二人的胸懷和志向與世俗之人的淺薄和短視相對比,突出了他們的不凡。「前有揚馬後鮑謝,楊王盧駱終參差」等句,通過列舉古代文學大家,進一步強調了楊、韓二人的文學地位和價值。 整首詩氣勢恢宏,語言瑰麗,情感真摯,既有對文學的熱情讚頌,也有對人生的深沉感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蘇景熙的其他作品
- 《 同芬男覲國遊石室山放棹瀝湖 》 —— [ 明 ] 蘇景熙
- 《 韓孟鬱載酒 》 —— [ 明 ] 蘇景熙
- 《 閱韓芬男爲李九倩書少年行 》 —— [ 明 ] 蘇景熙
- 《 將赴凌江留別孟鬱二首 》 —— [ 明 ] 蘇景熙
- 《 和韓孟鬱五石齋聽雨詩 》 —— [ 明 ] 蘇景熙
- 《 贈呂文在 》 —— [ 明 ] 蘇景熙
- 《 聞笛 》 —— [ 明 ] 蘇景熙
- 《 將赴凌江留別孟鬱二首 》 —— [ 明 ] 蘇景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