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行

· 劉崧
君不見太和鍾步江水邊,土山㞦嵔相鉤連。何年下鑿石膏出,黃壤深蟠白龍骨。 篝燈掘隧不計深,前者方壓後復尋。問之此人何爲爾,皆雲得之可牟利。 自從嶺外南鹽通,糅煉和之顏色同。販夫重多不較味,舟車四走如奔風。 晨輸夜挽盡筋力,官有禁刑私不息。蒸溲藥食能幾何,十有八九歸馘鹺。 我嘆天公生此亦何補,掘盡終當變爲土。又愁地脈鬱積還更生,萬古奸利滋不平。 安得神人蹴之盡崩潰,民樂真淳永無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太和鍾:文中所提的一個地名。
  • 㞦嵔(wēi wěi):形容山高峻的樣子。
  • 石膏:一種礦物質。
  • 黃壤:黃色的土壤。
  • 蟠(pán):盤曲,環繞。
  • 龍骨:文中指石膏的形狀像龍骨。
  • 篝(gōu)燈:用竹籠罩着的燈。
  • 掘隧:挖掘地道。
  • 馘(guó)鹺(cuó):指製鹽過程中的損耗。

翻譯

您沒看到太和鍾旁的江水邊,土山高峻相互連接。不知在哪一年開始挖掘石膏,黃色的土壤深處盤繞着像白色龍骨一樣的石膏。 點着燈挖掘地道不考慮深度,前面的地方剛被挖壓後面又接着尋找。問這些人爲什麼這樣做,都說得到石膏可以謀取利益。 自從嶺南的南鹽流通後,將石膏糅合煉製使其顏色相同。商販們大多不注重味道,車船四處奔走如疾風一般。 從早到晚竭盡全力運輸挽拉,官府有禁令刑罰但私下的挖掘不停息。蒸煮摻和成藥食能有多少功效呢,十有八九在製鹽過程中損耗了。 我感嘆上天生成這石膏又有什麼用呢,挖盡後最終還是會變爲泥土。又擔憂地脈鬱積後還會再次生成,萬古以來的奸詐利益滋生不停息。 怎樣纔能有神仙把這些全部摧毀崩潰,讓民衆快樂享受真正的淳樸沒有危害。

賞析

這首詩以寫實的筆觸,描繪了人們挖掘石膏以及與此相關的種種現象。詩的開頭通過對太和鍾邊土山的描寫,引出石膏的挖掘。人們爲了牟利,不顧官府禁令,拼命挖掘石膏,將其用於和鹽糅煉,反映了當時社會上人們對利益的盲目追求。詩人對這種現象表示了憂慮和不滿,他認爲挖掘石膏不僅沒有實際的益處,最終都會化爲泥土,而且地脈鬱積再生會導致奸詐利益的不斷滋生。最後,詩人表達了希望有神人能將這一切崩潰摧毀,讓民衆過上無害、純真生活的願望。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沉,反映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