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集洞山寺分韻得見字奉柬丁克誠顏中行王敬仲詹德裕枯林上人

· 劉崧
洞山之陰鬱蔥茜,上日開筵集羣彥。 入門已覺禪境曠,放懷且慰書傭倦。 石林秋風晚更急,山城野色寒初變。 長鬆挺拔各千尺,墮葉飛來時一片。 雨垂弱蔓當井角,泉引青苔入階面。 移牀曳屣各散漫,接句行杯自流轉。 交掛卑枝白紵衣,疊欹細草輕紈扇。 雲開絕壁霞隱明,風度危梢露驚濺。 楸梧莽蒼誰氏冢,金碧輝煌梵王殿。 百年荒廢自足惜,昔者榮華竟誰羨。 田園閒日思把耒,淮海經時尚傳箭。 共嗟寇盜困徵發,深幸羈窮及談宴。 感君相與重意氣,使我頓欲忘貧賤。 天外清風似流水,林端落日如紅茜。 豈知驅車復爲別,願得載酒頻相見。 醉醒聚散安可常,悲吟悵望西飛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鬱蔥茜(qiàn):形容樹木茂盛青翠的樣子。
  • 羣彥:指衆多有才學之士。
  • 書傭:指受僱爲人抄書的人,此處泛指讀書人。
  • 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 白紵(zhù)衣:用白苧麻織成的衣服。
  • 紈(wán)扇:細絹製成的團扇。
  • 楸(qiū)梧:楸樹和梧桐樹。
  • 梵(fàn)王殿:指佛寺。

翻譯

洞山這裏樹木繁茂,青翠蔥鬱,陽光明媚的日子開設宴席,聚集了衆多才俊之士。 進入山門便覺得禪境開闊,放縱心懷且慰藉了讀書人疲倦的身心。 石林間秋風在傍晚時分更爲急促,山城的野外景色在寒意初顯時發生變化。 高大挺拔的松樹各自都有千尺之高,落葉不時地飄落下來。 雨水順着柔弱的藤蔓垂落在井角,泉水引着青苔蔓延到臺階表面。 人們移動牀鋪,拖着鞋子,各自隨意散漫,接連着詩句,傳遞着酒杯,自然流暢。 樹枝上交錯掛着白色的苧麻衣服,細草上重疊着傾斜的輕細絹扇。 雲層散開,絕壁上的霞光隱隱顯現,微風吹過樹梢,露水受驚般濺落。 那茂密的楸樹和梧桐樹中不知是誰家的墳墓,金碧輝煌的是那佛寺的殿宇。 百年的荒廢自然讓人覺得可惜,往昔的榮華又有誰去羨慕呢。 在田園閒暇的日子裏想着拿起農具耕作,在淮海一帶還時常有戰事傳來。 共同嘆息賊寇的侵擾使人們被徵調出發,很慶幸在艱難困境中能有這樣的相聚宴飲。 感激諸君相互間看重義氣,使我頓時想要忘記自己的貧賤。 天外的清風如同流水一般,樹林頂端的落日如紅色的茜草般豔麗。 哪裏知道驅車離開後又要分別,只希望能夠常常載着酒來相見。 醉酒、清醒、相聚、離散怎能常常如此,悲傷吟詠,悵然望着向西飛去的燕子。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在洞山寺宴集的情景,以及詩人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詩的開頭通過描寫洞山的景色和宴集的場景,營造出一種開闊、閒適的氛圍。接着,詩人描繪了石林、秋風、山城野色、長鬆、落葉、雨蔓、泉苔等自然景象,細膩而生動,展現出秋天的寒意和大自然的變化。在描寫宴集的過程中,詩人刻畫了人們的隨意散漫和歡樂的氛圍,如「移牀曳屣各散漫,接句行杯自流轉」。同時,詩中也提到了一些歷史和現實的問題,如「百年荒廢自足惜,昔者榮華竟誰羨」表達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田園閒日思把耒,淮海經時尚傳箭」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憂慮。最後,詩人表達了對朋友們的感激之情,以及對分別的不捨和對再次相聚的期待。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流暢,情感真摯,將自然景色、歷史感慨、現實憂慮和友情表達融爲一體,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