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劉公權登戍樓

· 劉崧
鳳山東偏錦水頭,獨立縹緲之戍樓。 登樓覽古意不極,芙蓉雙軸懸清秋。 將軍國初鎮吉州,投戈論道皆清流。 藏書蓄畫幾千卷,縹帙紫錦珊瑚鉤。 郭熙山水韓幹馬,生色芙蓉更瀟灑。 霜涵雨浥姿態發,往往時人未能寫。 筠州移鎮七十年,遺物猶存今所寡。 看花把酒臨秋風,我思將軍安得同。 蒼茫共惜千載意,磊落已見諸孫雄。 近者提兵入南中,號令不減前人風。 蛟魚出沒江海暮,一麾盡掃煙濤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戍樓(shù lóu):邊防駐軍的瞭望樓。
  • 縹緲(piāo miǎo):形容高遠隱約的樣子。
  • 覽古:遊覽古蹟,緬懷往事。
  • 芙蓉:這裏指畫中的芙蓉花。
  • 雙軸:裝裱書畫用的兩個軸子,這裏指書畫。
  • 清秋:明淨爽朗的秋天。
  • 將軍:詩中提及的鎮守吉州的將領。
  • 投戈:放下武器,這裏表示停止戰爭。
  • 論道:談論治國之道。
  • 清流:德行高潔的人。
  • 縹帙(piǎo zhì):書卷。
  • 紫錦:紫色的錦緞,此處可能指用於裝裱書畫的材料。
  • 珊瑚鉤:一種精美的掛鉤,可能用於懸掛書畫。
  • 郭熙:北宋畫家,以畫山水著稱。
  • 韓幹:唐代畫家,擅長畫馬。
  • 生色:形象生動,富有神采。
  • 瀟灑:灑脫不拘束。
  • 霜涵雨浥(yù):被霜露和雨水浸潤。
  • 筠州(jūn zhōu):地名。
  • 磊落:形容人的胸懷坦白開朗。
  • 諸孫:指將軍的後代子孫。
  • 南中:泛指南方地區。
  • (huī):指揮作戰的旗子,這裏用作動詞,指揮。

翻譯

在鳳山的東邊錦水的源頭,矗立着一座高遠隱約的戍樓。登上戍樓遊覽古蹟,思緒綿綿沒有盡頭,畫着芙蓉的雙軸書畫懸掛在明淨的秋天。 將軍在建國初期鎮守吉州,放下武器談論治國之道的都是德行高潔之人。他收藏的書籍和書畫有幾千卷,書卷裝裱精美,用紫錦和珊瑚鉤懸掛着。 有郭熙的山水和韓幹的馬,畫中的芙蓉更是生動灑脫。經過霜露雨水的浸潤,姿態更加生動,這往往是常人難以描繪出來的。 筠州遷移鎮守之地已經七十年了,遺留下來的物品還存在但現今已經很少了。看着花拿着酒迎着秋風,我心想如何才能與將軍一同這樣呢。 大家一起惋惜這千年的情意,已經能看到將軍的子孫們胸懷坦白開朗且英勇不凡。近來率兵進入南方地區,他們的號令不減前人的風範。 蛟龍和魚兒在傍晚的江海出沒,一揮軍旗就把波濤煙靄全部掃除清空。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戍樓的景象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和人物,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當下的感慨。詩的開頭描繪了戍樓的位置和環境,營造出一種高遠縹緲的氛圍。接着講述了將軍在吉州的事蹟,包括他的品德和文化素養,以及他所收藏的書畫,展現了當時的文化繁榮。詩中對書畫作品的描述,如郭熙的山水、韓幹的馬和生動的芙蓉花,表現了藝術的魅力和高超的技藝。同時,詩中也提到了筠州的變遷和遺物的稀少,流露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最後,詩人寫到了近期的軍事行動,讚揚了軍隊的英勇和威風。整首詩意境優美,將歷史、文化和現實相結合,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