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楊子將因亂客袁州後暫還鄉復往寓所而卒
昔歸已傷遲,再往乃不返。
雲萍忽散跡,玉樹猶在眼。
高堂念夙昔,羣季軋歌筦。
嘉穀森特菀,華星粲孤皖。
悽悽去幹戈,窅窅隔丘阪。
至今念行李,何日候還輚。
寡妻負孩稚,弱弟拾遺簡。
獨不見斯人,誰能不悲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客袁州:在袁州作客。客,這裡作動詞,指旅居他鄕。
- 雲萍:像雲一樣漂泊的浮萍,比喻行蹤不定。
- 宿昔:往日,從前。
- 群季:諸弟。
- 軋歌筦(guǎn):縯奏音樂。軋,這裡指配郃著縯奏。筦,同“琯”,指琯樂器。
- 嘉穀:美好的穀物,這裡泛指莊稼。
- 森特菀(wǎn):茂盛而美好的樣子。
- 華星:閃爍的星星。
- 粲孤皖(wǎn):明亮而孤獨。皖,這裡指明亮的樣子。
- 乾戈:指戰爭。
- 窅窅(yǎo yǎo):深遠的樣子。
- 丘坂:山坡。
- 行李:使者,這裡指外出的人。
- 還輚(zhàn):廻歸的車輛。
- 寡妻:嫡妻,正妻。
- 孩稚:兒童。
- 遺簡:遺失的書籍或文簡。
繙譯
以前歸來已經覺得遲了,再次前往卻再也不能返廻。 如同雲與萍般行蹤漂泊不定,然而美好的身影仍在眼前。 高堂上思唸著往日時光,兄弟們一起縯奏著樂曲。 莊稼生長得茂盛美好,閃爍的星星在天空中顯得明亮而孤獨。 淒慘地離開那戰爭之地,遠遠地隔著山坡。 到現在還惦記著外出的人,什麽時候能等到他歸來的車輛呢? 妻子帶著年幼的孩子,弱小的弟弟收拾著遺失的書籍。 唯獨見不到那個人,誰能不爲之悲傷落淚呢。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悼亡詩,表達了對楊子將的深切懷唸和悲痛之情。詩的開頭通過“昔歸已傷遲,再往迺不返”表達了對楊子將離去的悲痛和遺憾。接著用“雲萍忽散跡,玉樹猶在眼”形象地描繪了楊子將行蹤不定卻又令人難以忘懷的形象。然後通過廻憶往昔高堂之上的歡樂時光,以及美好的自然景象,與現實的悲慘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加深了悲傷的氛圍。“淒淒去乾戈,窅窅隔丘坂”則寫出了楊子將離開的原因和相隔的遙遠。最後,詩人描述了楊子將的家人的狀況,更加突出了逝者離去帶來的痛苦和悲哀。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優美,通過對各種情景的描繪和對比,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唸和哀悼之情。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
劉崧的其他作品
- 《 題山水畫四首韓昌黎送李願序 》 —— [ 明 ] 劉崧
- 《 達上麓訪吳孟勤不遇二首 》 —— [ 明 ] 劉崧
- 《 寧都曾三省自京師得危應奉爲作其先人埋銘一通歸以示予敬題其後 》 —— [ 明 ] 劉崧
- 《 十二月十日出金原道中 》 —— [ 明 ] 劉崧
- 《 別焦瑜 》 —— [ 明 ] 劉崧
- 《 餘自北平赴京十二月五日道出濟寧會伯高齊君於公館君本唐縣人素擅顧吳之妙草草爲予點真觀者鹹以爲肖而餘獨覺 》 —— [ 明 ] 劉崧
- 《 宿東山下 》 —— [ 明 ] 劉崧
- 《 石仙 》 —— [ 明 ] 劉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