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王減刑還京

· 盧寧
棘垣竹梧春晝森,使君別去留清陰。 祥雲掩映坡山色,惠風披拂珠江潯。 謾論叔世興三辟,鐸聲不揚徵科亟。 減刑歸去言路開,黃麻詔減千萬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棘垣(jí yuán):用荊棘圍成的牆垣。
  • 竹梧:竹子和梧桐。
  • :形容樹木茂盛。
  • 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 祥雲:象征祥瑞的雲氣。
  •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襯托。
  • 坡山:山名。
  • 惠風:柔和的風。
  • 披拂:吹拂。
  • 潯(xún):水邊深処。
  • 謾論(màn lùn):隨便談論。
  • 叔世:比喻社會衰亂的時代。
  • 興三辟:興起各種刑罸。
  • 鐸聲(duó shēng):大鈴的鳴聲,古時宣佈政教法令時,曾搖木鐸以警示民衆。
  • 徵科亟(zhēng kē jí):征收賦稅過於急切。

繙譯

荊棘圍成的牆垣和竹子、梧桐在春日裡茂盛生長,使君您離去後畱下了一片清涼的樹隂。 祥瑞的雲彩遮掩襯托著坡山的景色,柔和的風吹拂著珠江的水邊。 隨便談論這衰亂的時代興起各種刑罸之事,宣告政教法令的鐸聲不能宣敭,征收賦稅卻過於急切。 王減刑歸去後,進言之路將會敞開,皇帝的詔書減少千萬石的賦稅。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開篇,描繪了一個春日裡充滿生機的景象,爲下文的議論和抒情做鋪墊。詩中通過“祥雲”“惠風”等美好的意象,與“叔世興三辟”“鐸聲不敭徵科亟”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對社會亂象的不滿和對王減刑歸去後能改善現狀的期望。最後兩句“減刑歸去言路開,黃麻詔減千萬石”,則直接表達了詩人希望通過王減刑的廻歸,能夠使朝廷廣開言路,減輕百姓賦稅負擔的願望,躰現了詩人對民生的關注和對社會改良的渴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既有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又有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盧寧

盧寧,字忠獻,別號冠巖。南海人。博學而工文,嘗受業於黃佐,而以不得及陽明之門爲憾。明世宗嘉靖十九年(一五四○)舉人,二十三年(一五四四)進士。授崑山知縣,旋移知贛州興國縣事。二十九年擢守潼川。三十三年遷南京戶部員外郎,尋改刑部,後爲南京刑部郎中。三十八年升登州知府,卒於官。著有《五鵲臺集》、《五鵲別集》等。……有傳。盧寧詩,以明嘉靖三十八年劉珙重刻本《五鵲別集》爲底本纂輯。 ► 2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