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崇相博士之任南雍

衣冠江左集羣英,南浦仙槎壯遠行。 作吏風塵歸上國,得師文學擅西京。 菁莪載育周多士,禮樂寧慚魯兩生。 詔下石渠先論易,好陳交泰弼承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江左: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
  • 仙槎(chá):神話中能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竹木筏,這裏借指船隻。
  • 作吏:指擔任官職。
  • 上國:京城。
  • 西京: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稱西漢爲西京。此處泛指京城。
  • 菁莪(jīng é):《詩·小雅》中《菁菁者莪》篇名的簡稱,此詩爲樂育人才之詩,後因以「菁莪」指育材。
  • :難道。
  • :羞愧。
  • 兩生:指漢初的叔孫通和魯地的儒生。此處指讀書人。
  • 石渠:漢代閣名。西漢皇帝收藏圖書的地方。
  • 交泰:指天地之氣和祥,萬物通泰。
  • (bì):輔佐。
  • 承明:古代天子左右路寢稱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後,故稱。

翻譯

在江左地區,衆多英才齊聚一堂,董崇相博士乘坐的船隻在南浦準備壯行遠去赴任。他曾在地方爲官,如今從風塵中迴歸京城,憑藉其文學造詣在京城享有盛名。他像培育衆多人才的《菁菁者莪》所描述的那樣,施行教育,在禮樂方面,難道會比不上魯國的那些儒生嗎?皇帝下詔讓他先到石渠閣討論《易經》,希望他能很好地陳述天地交泰、輔助聖明的道理。

賞析

這首詩是盧龍云爲送董崇相博士赴任南雍而作。詩的首聯描繪了江左地區羣英薈萃,董博士即將遠行的場景,表現出對他的期望和祝福。頷聯敘述了董博士的爲官經歷和文學成就,強調他的才華和能力。頸聯以「菁莪載育」形容他的教育之功,以「禮樂寧慚魯兩生」讚揚他在禮樂方面的素養。尾聯提到皇帝的詔令,讓他到石渠閣論《易》,並期望他能輔佐聖明,爲國家的繁榮做出貢獻。整首詩語言典雅,用典恰當,表達了對董崇相博士的讚美和對他未來工作的期待,體現了詩人對人才的重視和對國家的關心。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