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泰州博何道充

通州廣文何道充,和氣可挹如春風。 四載泠泠振鐸聲,至今聞者開盲聾。 此風傳播自揚泰,欲得師者人人同。 鹿門文選知在揚,補之泰州從衆公。 何君義氣更噴薄,生死交情不改矱。 安溪傾蓋始定交,臨死後事以相托。 君之高義激秋雲,攜喪並子同南舶。 教子全喪謝九原,略無難色見然諾。 嗟嗟世上平生交,臨難反眼若不識。 臨難反眼若不識,聞君之義寧無怍。 始知動人自有本,知本可與共聖學。 願君充此惻隱端,優與諸生入聖門。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yì):舀,引申爲吸取、汲取。
  • 泠泠 (líng líng):形容聲音清脆悅耳。
  • 振鐸 (zhèn duó):古代宣佈政教法令時,巡行振鳴大鈴以警示民衆,這裏比喻教書育人。
  • 盲聾 (máng lóng):比喻無知無覺。
  • (yuē):尺度,標準。
  • 傾蓋 (qīng gài):指初次見面,如同車蓋傾斜,形容一見如故。
  • 九原 (jiǔ yuán):指地下,墓地,比喻死亡。
  • 然諾 (rán nuò):答應,承諾。
  • (zuò):慚愧。
  • 惻隱 (cè yǐn):同情,憐憫。

翻譯

通州的廣文何道充,他的和氣可以吸取,如同春風一般。四年來,他清脆悅耳的教書聲,至今讓人聽了都能開啓無知無覺的心靈。這種風氣從揚州和泰州傳播開來,想要得到這樣的老師,人人都有同樣的願望。鹿門的文選在揚州,補之在泰州,跟隨衆公。何君的義氣更是噴薄而出,生死之交的情誼不改變標準。在安溪初次見面就定下交情,臨死前將後事託付給他。何君的高義激盪秋雲,帶着喪事和兒子一同乘船南下。教育兒子,全心全意地感謝九泉之下的人,毫無難色地履行承諾。唉,世上平生的交往,臨難時反而像不認識一樣。臨難時反而像不認識一樣,聽到何君的義氣難道不會感到慚愧嗎?這才知道動人之處自有其根本,知道這個根本就可以共同學習聖人的學問。希望何君能充盈這份惻隱之心,與諸位學生一同進入聖人的門徑。

賞析

這首作品讚美了何道充的和氣、教書育人以及他的義氣和忠誠。詩中通過對比何道充與其他人的行爲,突出了何道充的高尚品質。詩人希望何道充能繼續發揚這種惻隱之心,帶領學生們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何道充的深深敬意和對聖學的嚮往。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