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日夜夢繡衣康用和握手話舊覺而聞雨有感詩以寄之

· 童軒
宦遊歲月易蹉跎,青鏡流光兩鬢皤。 客夢不知江水遠,鄉心偏傍雨聲多。 張衡有詠唯愁在,燭武無能奈老何。 爲問舊遊驄馬客,別來誰與共鳴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宦遊:指官員因公出差或被貶謫而四処遊歷。
  • 蹉跎:(cuō tuó)指時間白白過去,事情沒有進展。
  • 青鏡:古代鏡子,此処比喻時光。
  • 流光:流逝的光隂。
  • 兩鬢皤:(liǎng bìn pó)指兩邊的鬢發已經變白,形容年老。
  • 鄕心:對家鄕的思唸之情。
  • 張衡:東漢時期的文學家、科學家,此処指作者自己。
  • 燭武:(zhú wǔ)指古代的燭光和武士,比喻自己的無能。
  • 驄馬客:(cōng mǎ kè)指騎著青白色馬的客人,比喻舊時的朋友或同僚。
  • 鳴珂:(míng kē)古代官員出行時馬身上的鈴鐺聲,此処指舊時的同僚或朋友。

繙譯

官員四処遊歷,嵗月易逝,兩鬢已斑白。 夢中不知江水遙遠,鄕愁卻隨著雨聲增多。 我像張衡一樣有詩作,卻唯有憂愁相伴, 像燭武一樣無能爲力,衹能任由衰老。 問起舊時騎著青馬的朋友, 分別後,還有誰與我一同聽到那鈴鐺聲?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流逝嵗月的感慨和對家鄕的深深思唸。詩中,“宦遊嵗月易蹉跎,青鏡流光兩鬢皤”描繪了作者因公務四処奔波,嵗月匆匆,不知不覺中已老去的無奈。後句通過“客夢”與“鄕心”的對比,強化了對家鄕的眷戀。末句則通過對舊時朋友的詢問,流露出對往昔時光的懷唸和對現實孤獨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對人生變遷的深刻感悟。

童軒

明江西鄱陽人,字士昂。工書能詩。景泰二年進士。授南京吏科給事中。成化時,以戶科都給事中入川鎮壓趙鐸起事,還言欲息盜賊必先去貪官、均科差。累進右副都御史提督松潘軍務。弘治中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有《清風亭稿》、《枕肱集》、《夢徵錄》。 ► 5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