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元日試筆四首

漸及知非感二毛,履端佳慶遍江皋。 八方共喜前星耀,萬里遙瞻北斗高。 蜜甕釀春先試醉,短衣鋤月敢辭勞。 餘生已負酬恩地,慚愧君王舊賜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壬子:古代用天干地支紀年,壬子年。
  •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 試筆:指在新年之際嘗試書寫,表達新年的願望和感慨。
  • 二毛:指頭髮花白,比喻年老。
  • 履端:指新年的開始。
  • 江皋:江邊的高地。
  • 前星:指新年的第一顆星星,象徵新的開始。
  • 北斗:北斗七星,常用來象徵方向和指引。
  • 蜜甕:裝蜜的罐子,這裏指蜜酒。
  • 短衣:簡樸的衣服,指簡樸的生活。
  • 鋤月:指在月光下勞作,比喻辛勤勞動。
  • 餘生:餘下的生命。
  • 酬恩地:報答恩情的地方或機會。
  • 舊賜袍:過去君王賜予的袍子,象徵榮譽和恩寵。

翻譯

隨着年歲的增長,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年老發白,新年的喜慶氣氛遍佈江邊的高地。四面八方的人們都欣喜地看到新年的第一顆星星閃耀,遠在萬里之外的人們也仰望着高高的北斗星。我嘗試着先品嚐那釀造於春天的蜜酒,即使穿着簡樸的衣服,在月光下勞作也毫不辭勞。我餘下的生命已經錯過了報答恩情的機會,對於君王過去賜予的袍子感到慚愧。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新年之際的感慨和對未來的期望。詩中,「漸及知非感二毛」一句,既體現了作者對年華老去的無奈,也透露出對過往歲月的反思。後文通過對新年景象的描繪,如「前星耀」、「北斗高」,展現了新年的希望和遠大前景。結尾處的「慚愧君王舊賜袍」則表達了作者對未能報答君恩的愧疚之情,體現了作者的忠誠與責任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明代文人的風範和情懷。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