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蜀士趙顯章赴澠池訓導

薰風吹路鐸聲清,行李飄蕭出帝城。 洛士自今沾化雨,川人從昔有文名。 崤函地接關河便,秦趙臺危草樹平。 黌舍有刑知尚在,好將蘋藻薦曹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薰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 鐸聲:古代樂器名,形如大鈴,振舌發聲。
  • 行李:行旅,也指行旅的人。
  • 沾化雨:比喻受到良好的教化。
  • 崤函:崤山和函谷關的合稱,位於今河南省西部。
  • 秦趙臺:指秦國和趙國的古臺,這裏泛指古蹟。
  • 黌舍:古代的學校。
  • 蘋藻:蘋和藻,都是水草名,古人常用來祭祀。
  • 曹生:指曹植,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

翻譯

和暖的東南風吹拂着道路,鈴鐸聲清脆悅耳,行旅之人帶着行李,飄然離開帝都。 洛地的士子們從今以後將受到良好的教化,而川地的人自古以來就享有文名。 崤山和函谷關連接着便捷的關河,秦趙的古臺雖已荒廢,但草樹依舊茂盛。 學校裏的刑罰制度或許還存在,願你能像古人一樣,用蘋藻來祭祀曹植這樣的文學先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送別蜀士趙顯章赴澠池訓導的情景,通過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的交織,表達了對趙顯章的期望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詩中「薰風」、「鐸聲」等意象清新脫俗,營造出一種寧靜而莊重的氛圍。後聯提及「崤函」、「秦趙臺」等歷史遺蹟,暗含對趙顯章將在此地施展才華、傳承文化的祝願。結尾處提到「黌舍」和「蘋藻薦曹生」,則進一步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對文學傳統的尊重。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