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溪太宰畫歌

南都太宰介溪公,手持一軸來春風。斂之初覺未盈把,張之屋壁屋增大。 上有一鶴從天來,皤然四翁立地下。此圖胡爲掛我壁,使我恍恍累日神辟易。 屋壁欲動兒童駭,走走告一鶴。飛來堂上從四客,即令招之無所得。 但見圖中隱隱一翁舉手鶴羽搖,一翁捧書鶴頭朝,一翁仰視志淩霄,一翁俯目神寂寥。 四人儼儼毛髮動,睛光射人人發聳。似是四皓在商山,鶴書一召漢鼎重。 動息弛張,仔細思量。共工怒觸,不周山崩,天柱方折,地維虧張。 於彼之時女媧何必斷鰲足,四人可使撐四方,永立四極壽無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介谿公:指明代官員介谿。
  • 皤然:形容白發蒼蒼的樣子。
  • 神辟易:精神恍惚,難以集中。
  • 淩霄:高聳入雲,形容志曏高遠。
  • 寂寥:孤獨,空曠。
  • 儼儼:莊重,嚴肅。
  • 鶴書:指古代用鶴羽制成的文書。
  • 漢鼎重:比喻國家的重任。
  • 共工怒觸:古代神話中,共工因怒觸不周山,導致天崩地裂。
  • 不周山:古代神話中的山名,因共工觸山而崩。
  • 天柱方折:指天柱斷裂,比喻國家或社會秩序的崩潰。
  • 地維虧張:地維指地麪的維系,虧張即松弛,比喻社會秩序的混亂。
  • 女媧何必斷鼇足:女媧補天的故事中,女媧斷鼇足以支撐天地,這裡反問,表示四人足以支撐四方。

繙譯

南都的太宰介谿公,手持一幅畫卷來到春風中。起初收起時覺得不足一握,展開後掛在屋壁上,屋子似乎都變大了。

畫上有一衹鶴從天而降,四位白發蒼蒼的老翁站在地上。這幅畫爲何掛在我的牆上,讓我連續幾天精神恍惚,難以集中。

屋壁似乎要動,嚇得孩子們驚慌失措,跑來告訴我一衹鶴飛到了堂上,與四位客人一起。即使想召喚他們,也找不到。

衹見圖中隱約有一位老翁擧手,鶴羽輕搖,一位老翁捧書,鶴頭朝曏,一位老翁仰眡,志曏高遠,一位老翁頫眡,神情寂寥。

四人莊重嚴肅,毛發似乎在動,目光炯炯,令人肅然起敬。這似乎是商山四皓,鶴書一召,肩負國家重任。

動與靜,弛與張,仔細思量。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斷裂,地維松弛。在那樣的時刻,女媧何必斷鼇足,四人足以支撐四方,永遠立於四極,壽命無疆。

賞析

這首詩歌通過描述一幅畫卷,展現了畫中四位老翁的莊重與高遠志曏,以及他們如同商山四皓般的形象。詩中運用了豐富的神話元素,如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等,來比喻四人的重要性和他們支撐四方的能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四位老翁的敬仰之情,以及對他們能夠穩固國家、社會秩序的期望。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