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嶧山感懷

山陽覓孤桐,孤桐已無樹。 雖有千年鳳,未知棲泊處。 琴瑟非愛身,太和沒六呂。 惟有桐上月,古今自來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嶧山:山名,位於今山東省鄒城市東南。
  • 山陽:山的南面。
  • 孤桐:特出的梧桐,古代以爲是制琴的上好材料。
  • 千年鳳:傳說中的神鳥鳳凰,象徵吉祥。
  • 棲泊:停泊,歇宿。
  • 琴瑟:古代的兩種絃樂器,常用來比喻和諧的關係。
  • 太和:古代指陰陽會和、沖和的元氣。
  • 六呂:古代樂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稱爲六呂。
  • 桐上:指梧桐樹上的月亮。

翻譯

我登上嶧山,在山的南面尋找那傳說中的孤桐, 孤桐已經沒有了,連樹都不復存在。 即使有傳說中的千年鳳凰, 也不知道它該在何處停歇。 琴瑟這樣的樂器並非珍惜自身, 但太和之氣中卻缺失了六呂的和諧。 只有梧桐樹上的月亮, 從古至今,一直自由地來去。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嶧山孤桐的消失,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失落和時代變遷的感慨。詩中,「孤桐已無樹」一句,既是對現實的描述,也隱喻了文化的消逝。後文通過鳳凰無棲處、琴瑟失和的意象,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失落感。結尾的「桐上月」則象徵着永恆不變的自然之美,與人類的短暫和變遷形成對比,引發讀者對文化傳承和自然永恆的深思。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