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廬吳浩然居士過訪

· 林光
不踏州塵三十年,爲誰扶杖過山巔。 墓廬免服形還瘦,城市逢人禮未便。 叉手春風應得計,撒花亭子豈論錢。 明朝仲氏詢行變,曾假南川一榻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廬:指廬山,古代著名的山名,也指山中的茅屋。
吳浩然:指唐代著名詩人吳均,字浩然。
居士:指隱居的人,這裡指吳均。
扶杖:扶著柺杖。
墓廬:指吳均的住所。
逢人禮未便:見到人時禮貌不便。
叉手春風:叉手迎接春風,表示歡迎春天的到來。
撒花亭子:指在亭子裡撒花,可能是一種慶祝或祭祀的儀式。
仲氏:指唐代著名詩人仲竝。
南川:地名,指南川一帶。

繙譯

三十年來不曾踏上州城的塵土,是爲了拜訪誰而扶著柺杖登上山巔。住所雖然簡陋,卻不需拘泥於外表的瘦弱,在城市中遇到人卻禮貌有所不便。迎著春風雙手郃十,應該會有所收獲;在亭子裡撒花,又何必在乎金錢。明天,仲竝會來詢問我的近況,曾經在南川借宿過一晚。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吳浩然隱居山中的生活,表現了他超脫塵世的境界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中通過描寫吳浩然三十年不踏州塵,扶杖過山巔,展現了他隱居的孤高和超然態度。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吳浩然對待人情世故的淡然態度,不拘泥於禮節,更注重內心的平和與淡定。整首詩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人生和人情的思考,展現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

林光

明廣東東莞人,字緝熙。成化元年舉人。通經史,得吳澄論學諸書,讀之大喜。中舉後,從陳獻章學。初爲平湖教諭,官至襄王府左長史。 ► 14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