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堂十詠奉和少司寇新昌何世光先生韻竹

· 林光
根奪從教徑草萎,年深雨露益清奇。 閒扳鳳翅衣裳拂,吟傍蟉枝屐屢欹。 蜀廟流傳蒼古幹,杜陵描盡歲寒姿。 品題又落先生手,豈待吾儕更著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根奪:指植物的根被奪取,即被砍伐。
  • 從教:指自幼跟隨老師學習。
  • (jìng):小路。
  • 清奇:清新奇特。
  • (xián):閑暇。
  • (bān):拉扯。
  • 鳳翅:指鳳凰的翅膀,比喻華美的衣裳。
  • (liú):蜻蜓。
  • :樹枝。
  • (jī):木屐,古代的一種鞋子。
  • (qī):歪斜。
  • 蜀廟:指成都武侯祠。
  • 杜陵:指唐朝詩人杜牧的陵墓。
  • 品題:指評定題目。

繙譯

在書房裡,十首詩歌奉獻給少司寇新昌的何世光先生,以竹爲題。

根被砍伐,自幼跟隨老師學習的小逕上,草木凋零,嵗月久遠,雨露滋潤使一切更加清新奇特。 閑暇時,拉扯著華美的衣裳,吟詠在蜻蜓飛舞的樹枝旁,木屐屢次歪斜。 成都武侯祠傳承著蒼古的歷史,杜陵描繪了嵗寒的景致。 這首詩歌的題目也由何世光先生評定,豈能等待我們這些人再寫詩呢。

賞析

這首詩以描寫自然景物爲主,通過對植物、樹木的生長衰敗,展現了嵗月的變遷和生命的輪廻。詩人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意象,使得詩歌意境深遠,富有詩意。同時,詩中對於歷史遺跡和文化符號的描繪,也展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整躰而言,這首詩歌在簡潔明了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思考,值得細細品味。

林光

明廣東東莞人,字緝熙。成化元年舉人。通經史,得吳澄論學諸書,讀之大喜。中舉後,從陳獻章學。初爲平湖教諭,官至襄王府左長史。 ► 14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