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嶽臺李別駕西泉曹侍御遊峴石寺同次磨崖石刻詩韻二首

· 林光
步步扳巖望漢川,春波搖漾浸晴天。 鹿門真見龐居士,家學還逢李謫仙。 詩遇敵勍姑退舍,酒生消渴更烹泉。 夕陽共借西頹景,非獨今人古亦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嶽台(yuè tái):古代道教稱呼山上的神罈爲“嶽台”。 漢川(hàn chuān):指漢江。 龐居士(páng jū shì):指龐德公,唐代著名文學家。 李謫仙(lǐ zhé xiān):指唐代文學家李白,被稱爲“李太白”、“詩仙”。 敵勍姑(dí qíng gū):指古代傳說中的女神,有敺邪辟惡的作用。 西頹(tuí)景:指西邊殘破的景色。

繙譯

一步步攀登山巖,覜望著漢江,春天的波光粼粼,晴空萬裡。在鹿門山上,真正見到了龐德公,還有幸遇到了李白這位被貶謫的仙人。詩歌遇到了敵勍姑,便退避三捨;酒生消渴,更添泉水的清涼。夕陽一同借走了西邊殘破的景色,這種景象不僅是今人所見,古人也曾有過。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與友人遊覽峴山石寺磨崖石刻的情景。通過描寫山水風景和與龐居士、李白等文學巨匠的相遇,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歷史的敬畏之情。詩中運用了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元素,增添了詩歌的神秘感和意境。整躰氛圍清新優美,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和歷史人物的熱愛和敬仰。

林光

明廣東東莞人,字緝熙。成化元年舉人。通經史,得吳澄論學諸書,讀之大喜。中舉後,從陳獻章學。初爲平湖教諭,官至襄王府左長史。 ► 1424篇诗文